趙伯飛 劉 颺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教授;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文學院)
價值論美學,簡稱價值美學,是美學學科的分支,它是以價值哲學為基礎,把審美活動作為價值活動來研究的一門分支學科。
在現代美學陣營裏,主張“美是一種價值”,將“美”歸之於一種獨特的審美價值的“價值論美學”占據著重要位置。前哈佛大學教授桑塔耶納在《美感》一書裏,曾開門見山地提出,“美的哲學是一種價值學說”,而且開現象學美學之先河的蓋格爾,也同樣將他的理論構架定位於價值論的基礎上,明確指出:“美學是一門價值科學,是關於審美價值的形式和法則的科學。”他認為審美價值是它的注意焦點。筆者認為,價值哲學是價值論美學的哲學基礎,離開了價值哲學,價值論美學則無立足之本。
第一,美學研究應建立在價值哲學的基礎之上。美與審美的本質和作用在於把人類係統生存發展的需要與目的化作了人類情感的追求向往,美與審美由此在人類社會現實的價值關係網絡係統中成為社會發展變化不可或缺的動力之源。當然,強調情感,並不意味著排斥認識,正相反,如果失去了認識及認識指導下的實踐,情感就成了盲目的生物本能,價值論將變成生物學,美學也必然會失去豐富而厚重的社會曆史文化內涵。但在審美和藝術活動的領域中,情感是更為根本的東西,如果失去它,認識的價值也就蕩然無存,人也就失去動力而成為沒有目的的機器,從而就談不上美的追求和藝術的創造。
把美學研究置於認識論的哲學基礎之上,不管是唯物主義的認識論還是唯心主義的認識論的哲學基礎,都是一種欠妥當的選擇。這樣一個曆史的誤會之所以會發生並延續至今,是因為傳統哲學,尤其是歐洲近代哲學,太注重人們對於世界的認知關係,而忽視了人們對於世界的價值關係。人們在把聰明智能傾注於認識關係、探索世界奧秘的同時,對於價值世界及其主觀對應物的感情和意誌領域卻研究甚少。無論是英國經驗主義和大陸理性主義都基本如此,也沒有係統的價值理論,這種現象的出現並不是偶然的。價值屬於關係範疇,比較隱蔽,人們總是先認識可以觀照、觸摸的實物和現象,後把握幽隱難見的關係,況且把握價值現象還需要對人類社會係統進行整體考察作為前提和基礎才能進行。因此,價值論的研究在哲學領域中比較滯後是可以理解的,但價值論的滯後並不意味著價值、價值關係的出現要晚於認識、實踐和審美關係。人類主體在長期的生存活動中與周圍世界建立起三種對象性關係:實踐關係、認識關係和審美關係,這三種對象性關係對於主體和客體的關係包容無遺,在人類社會的生存發展活動中,三者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而這三種對象性關係所展開的具體活動背後更為深層內在的是人與周圍世界,人與對象之間的價值關係。人類曆史可以歸結為代代相傳的實踐活動,而從其內容上說,價值的追求與創造是實踐行動的最終目的。離開人類的實踐行動,認識無從產生;而沒有認識的理性指導,實踐又將是盲目的。認識產生真理,真理指導人們實踐;價值引發感情,感情作為心理動力推動人們的行為,“認識—真理—實踐係統”與“價值—感情係統”共同構成了人類社會生活的主要內容。
西方哲學“本體論—認識論—本體論”的發展模式中,貫通始終的是理性主義的認識論,而這種哲學體係在現實生活的檢驗和哲學本身的邏輯發展中,日益暴露出它的缺陷。其主要弊端在於它對人類生存活動結構的描述是不完備的,因為從“認識—真理—實踐”的哲學主軸上,既看不出實踐的內容和價值取向,也看不出人類生存活動的動力。而對於像人類社會係統這樣高級的、複雜的、不斷發展進步的結構整體,倘若不進行動力學的研究分析、不揭示其運動變化、發展進步的內在動力,就難以對它進行深刻的、整體性的把握。尋根究底,人們社會行為的動力之源就在於“價值”,是各類價值:實用功利價值、倫理道德價值、審美價值以及與此相關的理想(對價值前景的超前反映和構想),激發人們的感情和欲望、驅動調節著人們的行為、創造著滿足人類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價值物,從而達到愉悅主體身心、維係社會係統穩定,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目的。可以說,價值追求是認識、實踐與審美活動的起因、動力與歸宿,正視並研究價值問題,建立科學的價值哲學理論,並在價值哲學視野中研究審美價值,同研究認識問題,建立科學的認識理論,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