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鄧小平理論的核心價值取向是“以民為本”(2 / 2)

1.以民為本——社會主義改革的動因。鄧小平始終把人民作為根本的價值主體,人民群眾物質需要和物質利益是人們曆史活動的直接動因和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正是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導致了我國的社會主義改革。

2.以民為本——社會主義本質的核心。首先,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的本質的定義“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忠實地體現了以民為本的思想。發展生產力不是最終目標,最終目標是通過發展生產力去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實現人民的共同富裕。其次,鄧小平把“是否有利於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為判斷和衡量我們工作得失成敗的標準之一,強調以人民的利益為發展的出發點和歸宿,以人民的最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價值尺度。鄧小平以“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讚成不讚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製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以人民根本利益及人民的支持與否作為判定的標準。鄧小平“人民利益”的檢驗標準,改變了過去忽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傾向,堅持了我黨一貫倡導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人民至上,以民為本,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鄧小平最高價值追求和標準。

3.以民為本——社會主義改革的目的。

鄧小平在進行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戰略決策時,總是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一個重要目標。首先,鄧小平提出了現代化發展戰略思想的“三步走”戰略。“三步走”戰略是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尺度來劃分發展階段性目標和重點。

其次,以民為本在社會發展方法論上的體現。鄧小平提出“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也正是為了帶動越來越多的人富裕起來,達到共同富裕的目的。”以及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的著眼點和出發點,是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我們的改革和建設,都必須從最廣大民群眾利益出發。我們要看改革決策在多大範圍內和多大程度上給人民帶來了利益。這裏說的利益,不隻是經濟利益,還包括政治利益和精神利益;不隻是部分人的利益,而主要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不知是眼前利益,而且還包括長遠利益;不隻是局部利益,而且包括全國各族人民的整體利益。”的論述。可見,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鄧小平最高價值追求和標準。

鄧小平適應時代和人民的需要,真正表達了人民的願望,一切依靠人民,極大限度地調動了人民的積極性,激發了他們的創造熱情,使人民的主體地位與人民對現行方針政策的理解、支持、付諸實踐真正融為一體,真正體現了以民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