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樹立以人為本的價值哲學思維方式(2 / 3)

其三,正如唯物史觀的奠基作《德意誌意識形態》所顯示,馬克思主義對“社會”的剖析,是由剖析現實的個人及其吃、喝、住、穿為出發點的。因為,“社會”是由現實的個人組成的,二者並不絕對對立。馬克思早都明確批判過那種把“社會”作為抽象物頂禮膜拜並使之絕對對立於個人的集權思維模式。我們反對極端個人主義,因此,在政治上並不一般的完全地否定“以社會為本”的說法(例如,中國古代有所謂“忠孝難兩全、忠大於孝”的說法,現在則有“社會效益第一”等提法,均不可否定),但在曆史觀發展觀上絕對不能認同這種對立於以人為本的、隻以社會為本位的思維模式。馬克思主義明確認為,共產主義就是每個人自由而全麵發展的社會;社會經濟的發展當然以人為本,而不能以經濟、社會自身為本。把“社會”作為一種抽象的東西和個人自由而全麵的發展絕對對立,用“以社會為本”來抵製哲學上的“以人為本”,在理論上和實踐上肯定都是不對的。最起碼,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麵對社會經濟發展與人的發展的矛盾方麵,麵對市場經濟必然產生的“異化”,馬克思主義者均不能舍棄以人為本的原則。現在看,在曆史觀和發展觀上,這種對立於以人為本的“以社會為本”口號,是一個貌似正確的烙有明顯“左”記印痕的錯誤口號,應予明確否定才是。在這個問題上的歧見,實際上已經涉及科學發展觀理論的核心部位,我願與黃先生繼續展開深入仔細的學術對話,不知可否?

其四,至於用“以人民為本位”詰難以人為本,也頗為滑稽。毫無疑問,“人民”是政治概念,“以人民為本位”是政治論斷。它在當代中國條件下,對應的哲學命題就隻能是“以人為本”。因為,在當代中國,階級鬥爭已經不是社會的主要矛盾;宏觀地看,作為政治概念的“人民”在哲學上就隻能對應著“人”。如果不是這樣,而是像黃先生那樣突顯階級區別和階級鬥爭,把“人民”和“人”割裂對立起來,在政治上,不利於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立;在哲學理論上,則表現著過分政治化的傾向,不足為憑。更何況,在階級鬥爭已非當代中國主要矛盾的情況下,對待罪犯也要講尊重人權,也要講人道關懷,我們總不能把罪犯不當人看待。有人說,“人民”也是哲學概念,它對應著“英雄史觀”中的“英雄”。這種理解,用政治哲學頂替一般哲學,也不妥。黃先生囿於“階級鬥爭為綱”時形成的思維慣性,兩眼盯住“人民”和“人”的所謂根本區別,生怕對“階級敵人”講了人道,但就不怕倡言曆史觀上的反人道主義是任何執政黨的最大理論忌諱。可以說,在曆史觀上反對以人為本的人道主義,對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不利,對中國發展前途更不利,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家的理論死路。生死歧途,請黃先生三思抉擇。

四、商榷之三:以人為本的曆史觀根據何在

我們和黃先生的理論分歧,聚焦於以人為本有無曆史觀根據問題。黃先生的答案是否定的,而我們的答案則是肯定的。

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展開的關於人道主義的論戰中,雙方盡管辯論激烈,但均未觸及人道主義的經濟實質或曆史根據問題。這種情況,大概與包括黃先生在內的論戰參與者大體都是哲學家而對現實經濟問題不感興趣有關。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這次討論中,基本持舊見的黃先生的文章仍然囿於“一個曆史過程”的舊史觀,未能接受“兩個曆史過程”的曆史觀並以其為據深探以人為本問題。其中包括,黃先生至今仍然一概否定作為“兩個曆史過程”理論源頭的馬克思“異化”理論,相應的,又根本錯誤地把唯物史觀界定為“社會本位主義”,所以持論偏頗,難以認同以人為本的人道主義的曆史觀根據。

問題在於,科學把握馬克思主義與以人為本的人道主義關係的要害,即在於按照當代唯物史觀即江澤民同誌所講“兩個曆史過程”理論,弄清以人為本的人道主義的曆史實質,才能堅定地堅持以人為本。其中首先包括,要按照馬克思的“異化”理論和“兩個曆史過程”理論,認識到社會經濟發展作為一種相對獨立的曆史過程,必然產生離開人的發展的傾向或“異化”,因此,必須用“以人為本”加以防範、糾校。顯然,以人為本的曆史觀根據,就深埋於“兩個曆史過程”的對立統一之中。以人為本是曆史發展本身的要求。把這一問題弄清楚了,相關問題也不難解決。對以人為本的人道主義至今存在許多歧見,包括黃先生至今持續質疑,與此問題迄今未在國內哲學界達成共識有關。事涉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根本問題的曆史觀,通過討論,達成共識,十分必要。

第一,事實上,《資本論》對以人為本的人道主義的經濟實質問題已經有明確揭示。馬克思寫道:“流通中發展起來的交換價值過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平等是它的產物,它是自由、平等的現實基礎。作為純粹概念,自由和平等是交換價值過程的各種要素的一種理想化的表現;作為在法律的、政治的和社會關係上發展了的東西,自由平等不過是另一次方上的再生產物而已。這種情況已經為曆史所證實。建立在這一基礎上的所有權、自由、平等的三位一體,不僅在理論上首先是由17和18世紀的意大利的、英國的和法國的經濟學家們加以論述的,而且這種三位一體也隻是在現代的資產階級社會中才得到實現”。在這裏,作為人道主義最主要的口號的自由和平等,很明確地被看成適應市場經濟的價值觀念。顯然,市場經濟也就成了人道主義諸種價值觀念的經濟基礎。對此,馬恩還有大量的明確論述。按照馬恩,我們可以說:由自由、平等和博愛等價值觀念組合而成的人道主義,實際是適應市場經濟的社會觀念上層建築體係:一方麵,市場經濟呼喚人道主義;另一方麵,人道主義又是市場經濟必然產生的“異化”狀況的緩解者,糾校者。其推論之一,便是“凡有市場經濟之處,人道主義的籲求必然隨之出現。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由此也可知,在市場經濟產生和發展的幾千年中,人道主義曾被活動在市場經濟中的不同階級和群體所共同尊奉,並非資產階級專利品。中國目前正在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與之相對應,使“尊重人權”的原則入憲,提出人道主義作為社會的基本理念,進而在發展觀上突現以人為本原則等等,也是必然的,絲毫沒有什麼不可理解之處。黃先生所代表的理論傾向,當年和現在均未慮及於此,在曆史觀上一概否定和批判人道主義,顯然是不妥的。實際上,作為唯物史觀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本質上是一種經濟哲學。離開經濟狀況,像傳統哲學家那樣,在“純哲學的祥雲”中翻跟鬥,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應有的學風。特別是,在中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千萬不能離開經濟基礎的巨變而隻在哲學象牙塔中玄思。這種玄思最多隻能表現一些智巧,根本不能完成經濟哲學應有的社會任務。遺憾的是,黃先生的哲學研究,大體上是以這種玄思為特質的。這不僅表現在,黃先生所講哲學體係仍然堅守斯大林模式,從一種非曆史的認識論推出曆史觀,而且表現在,黃先生的哲學文論很少結合市場經濟說明根本哲學問題。其中一個典型學例就是,黃先生論述以人為本的人道主義問題,從來不講市場經濟所要求的價值觀念,等等,隻在純哲學中思辨,難免與馬克思前述經濟哲學結論漸行漸遠。

馬克思恩格斯關於人道主義與市場經濟對應的上述思路,實際上也是從一個特定的經濟發展階段即市場經濟階段,來揭示社會經濟發展與人的發展的對應關係和以人為本原則的。因為,人對自由平等的籲求,也是作為曆史主體的人的發展,對作為曆史客體的社會經濟發展所產生的“異化”的一種遏製和消解;在這裏,明顯地存在著主客體對立統一關係。在繼承發揮了馬克思“異化”理論的當代唯物史觀中,人類社會發展的任何時段,實際上均存在著社會經濟發展與人的發展這兩個相對獨立的曆史過程之間又對立又統一的格局。不僅在市場經濟階段,而且在此前後的所有曆史階段,均可能形成社會經濟發展離開人的發展的“非人化”狀況。對此,人類隻能用以人為本加以緩解和糾校。所以,籲求和實施以人為本的人道主義,是人類社會發展永久的主題。以人為本的人道主義的永恒合理性和永恒必要性,就是當代唯物史觀本身的有機組成部分。可以說,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人道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問題是,從唯物史觀被界定為“社會本位主義”來看,黃楠森先生對以人為本的思考,至今完全否定馬克思的“異化”理論,至今還未能認同於“兩個曆史過程”的唯物史觀的新形態及其重大理論貢獻。事實上,隻要科學地審視和承認馬克思“異化”理論及其包含的以人為本的價值選擇,隻要認同“兩個曆史過程”理論及其必然包含的以人為本的結論,在曆史觀上認同以人為本順理成章。黃先生至今在曆史觀上質疑以人為本,很可能源於黃先生當年跟著胡喬木先生一概否定馬克思“異化”理論,因而今天也難以認同“兩個曆史過程”理論及其以人為本的曆史觀結論。其中的理論教訓是深刻的。如果說,黃先生當年隨大潮一概否認馬克思的“異化”理論,也由於當時中國向市場經濟轉軌尚未完成,市場經濟的負麵影響尚未充分呈現,因而情有可原,那麼,在今天,當市場經濟的弊端越來越呈現的時候,當馬克思關於市場經濟必然產生“異化”且黨中央堅持以人為本的時候,黃先生囿於當年對“異化”論一概否定的直線邏輯,拒納源於馬克思“異化”論的“兩個曆史過程”理論,則充分暴露了黃先生理論研究缺乏與時俱進的不足。這說明與時俱進對於黃先生的哲學研究,是一個必須認真對待的迫切問題。此問題不解決,使自己的理論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時代的新要求是很困難的。這也是一批類似黃先生的哲學論者們都應深省的事情。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漢譯第一版)》第46卷。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漢譯第一版)》第49卷。

[3]黃楠森:《馬克思主義與“以人為本”》,《北京日報》2004年3月1日。

[4]黃楠森:《以人為本凸現人道主義價值觀》,《人民日報》2004年9月3日。

[5]溫家寶總理語,見《人民日報》2004年3月1日。

(西安政治學院人事係教授)

在哲學的意義上,價值範疇是關於人的生存與發展活動及其反思的整體性範疇。人的生存與發展活動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關係以及現實價值問題的生成基礎。價值範疇內含自然存在、人的活動及其關係等內容。離開人的生存與發展活動,價值問題無從談起。沒有人及其活動,自然存在隻是一種自在運動和進化過程;人作為自然進化的高級成果,以生產求生存的活動方式,局部地影響著自在運動和進化過程,並使與人相關的自然存在具有價值維度,即自然存在對人而言的資源價值、環境價值和家園價值。人是人的生存發展活動的主體,人的一切活動都為了人、依靠人、惠及人。因此,人是現實價值關係及其評價活動的軸心,以人為本是哲學價值理論的核心理念。堅持以人為本,認真反思價值哲學當下主要範式,學會以價值哲學思維看待現實價值問題,有助於深化和發展價值哲學理論。

一、哲學價值的人本基礎

一般認為,哲學是關於人及其與生活在其中的世界的關係的總體反思,是係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主要包括人生活在其中的世界的本質、規律及其對人的影響、意義等內容。哲學層麵的世界觀一旦形成,就為人們觀察、認識、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思想基礎和價值導向。不同的人看待不同的世界現象或領域,可能形成不同的哲學理論。但任何哲學都無法回避人的生存和發展問題,隻是不同時代、不同哲人關注的角度、層次和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價值起初是一個政治經濟學概念,是指凝結在商品或財富中的人的勞動。人的勞動具有目的性、對象性和效用性,因而價值便成了目的、屬性和效用的“函數”。這種思路深刻影響著哲學價值理論,以至於目前關於價值概念的許多觀點還仍然從中汲取著理論營養。不過,在有的學者看來,價值不僅在物化層麵,而且在人的精神。因為“所有珍貴之物的價值隻有在享用它的精神中才存在”,當某一事物或活動能夠引發人相應的情感時,它就是有價值的。因而,存在的價值根植於人的情感(洛采的觀點)。可見,價值是個關係範疇,與人的活動、對象的屬性和效用、人的情感或精神等因素密切相關;離開人及其活動、情感,具體對象的價值似無從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