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列寧的建黨學說在中國得到最完備的發展(2 / 3)

我們知道,任何政黨都是代表一定階級的利益,它是通過自己的政綱和政治路線來實現本階級的要求。這是政黨作為一個政治組織的活動特點和本質特征。所以,政治路線在政黨的行動中處於中心和指導的地位。毛澤東在深刻總結中國革命和建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緊緊把握政黨活動的這一特性,在無產階級政黨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聯係黨的政治路線進行黨的建設的重要原則。這是對無產階級政黨建設的一個重要貢獻。

毛澤東的這個建黨思想說明了黨領導的革命事業的發展,首先要確立、一條正確的政治路線,政治路線決定黨的建設,黨的建設適應政治路線的需要,保證政治路線的貫徹執行。黨的政治路線正確,黨的建設就前進,黨就不斷發展;反之,黨的建設就倒退,黨的事業就會遭受損失。二者緊密聯係,相輔相成。所以毛澤東特別強調政治路線對於黨的建設的全局性的作用,黨的各項建設,包括思想、級織、作風和製度建設所遵循的原則、要求及其基本內容,都是由政治路線決定的,是以是否有利於實現黨的政治路線為標準的。同時,黨的正確的政治路線的製定和實現,也有賴於黨的建設的加強,依賴黨在思想理論上的成熟、組織上的鞏固和黨風的端正。這就是說,政治路線對黨的建設有決定性的作用,但黨的建設不是被動地適應黨的政治路線,而是要通過不斷加強黨的自身建設,來保證黨的正確的政治路線的製定和貫徹。毛澤東強調,黨的建設搞的好,黨在思想、政治上更加成熟了,才能正確地執行政治路線。這就清楚地說明了黨的建設對於黨保持一條正確的政治路線的重要作用。

第三,在黨的組織建設上,必須堅持民主集中製原則。民主集中製是黨的根本的組織原則和領導製度,是無產階級政黨組織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是科學的合理的有效率的製度。這一重要思想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來的。列寧在建設俄國布爾什維克黨的過程中,進一步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民主集中製的思想,提出了民主集中製這一完整的科學概念,並把它運用於俄國黨的建設,以後又推廣運用於共產國際各國黨的建設中去。他指出:“加入共產國際的黨,應該是按照民主集中製原則建立起來的。”這對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和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中國共產黨是按照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建黨學說建立起來的,始終把民主集中製作為黨的組織原則。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依據無產階級政黨建設的共同規律和我黨建設的經驗,強調黨不是簡單的黨員數量的相加,而是由全體黨員按照一定原則結合在一起的有機體,這個原則就是黨的民主集中製。(1)民主集中製是共產黨組成的基本規律。堅持民主集中製,就是在組織製度上,使黨的中央、黨的各級組織和廣大黨員群眾依照一定的規律結合起來的統一體。毛澤東提出的黨中央是全黨的核心和中樞的思想,加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的思想,以及個人服從組織、少數眼從多數、下級眼從上級、全黨服從中央的“四個服從”的思想,保證了全黨成為一個有機的堅強有力的戰鬥整體。(2)民主集中製是民主與集中的辯證統一。在延安整風時期,毛澤東對民主與集中的辯證關係作了高度的理論概括,認為民主集中製是在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民主和集中是個辯證統一體。這個原則後來被寫進了七大通過的黨章,成為全黨所熟悉和奉行的製度。(3)實行民主集中製與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的一致性。毛澤東在《關於領導方法的若於問題》一文中明確指出,實行民主集中製的過程,就是貫徹“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的過程。他說:“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就是說,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係統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係統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作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於行動,並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趕)要依靠民主集中製去調動全黨的積極性。毛澤東認為,貫徹民主集中製的組織原則,不單單是黨的縱織活動的基本規律,它同時也是調動全黨同誌積極性的有力武器。1937年5月,毛澤東在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上所作的結論中指出:指導偉大的革命,要有偉大的黨,要自覺地造就許多最好的幹部。而要達到這種目的,黨內的民主是必要的。“要黨有力量,依靠實行黨的民主集中製去發動全黨的積極性。在反動和內戰時期,集中製表現得多一些。在新時期,集中製應該密切聯係於民主製。用民主製的實行,發揮全黨的積極性。用發揮全黨的積極性,鍛煉出大批的幹部,肅清宗派觀念的殘餘,團結全黨像鋼鐵一樣”。這是黨內貫徹民主集中製的實質。

第四,重視黨的作風建設,並把它提到世界觀和黨性原則的高度來認識。黨風建設是黨的建設的重要問題。馬克思、恩格斯在1847年最初提出建立獨立的無產階級政黨理論時,就包含了樹立優良革命品質作風的豐富思想。他們認為,共產黨既不同於資產階級建立的一切舊政黨,又不同於其他無產階級組織。共產黨人要無條件地掌握無產階級科學世界觀,使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活動符合全黨的目的。毛澤東在總結我們黨的建設經驗的基礎上,全麵係統地論述了黨的作風建設的重要性,把我們黨的優良作風概括為理論聯係實際、密切聯係群眾和自我批評三大作風,把黨的作風建設作為黨的自身建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內容,井指出這是我們共產黨人區別於任何其他政黨的顯著標誌。把黨風建設作為黨的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是毛澤東建黨思想的一個突出特點,也是對馬克思列寧足以建黨學說的一個重大貢獻。

黨的作風建設問題歸根到底是世界觀問題。有什麼樣的世界觀就有什麼樣的作鳳。黨的三大作風集中體現了黨的世界觀的主要內容。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作風是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生動體現。毛澤東在論述理論和實踐相統一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作風時說:“要使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際運動結合起來,是為著解決中國革命的理論問題和策略問題而去從它找立場,找觀點,找方法的。這種態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態度。‘的’就是中國革命,‘矢’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我們中國共產黨人所以要找這根‘矢’,就是為了要射中國革命和東方革命這個‘的’的。這種態度,就是實事求是的態度。‘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係,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我們要從國內外、省內外、縣內外、區內外的實際情況出發,從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即找出周圍事變的內部聯係,作為我們行動的向導。”毛澤東的精辟分析,不僅使我們從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作風中看到了唯物辯證法,而且也為我們指明了要從變化多樣的客觀實在中找出其“內部聯係”、發現其內在的規律性這一正確的方向。密切聯係群眾的作風是建立在曆史唯物主義基礎之上的,這就是承認人民群眾是曆史發展的決定力量,並把這一觀點內化為我們的工作路線和工作方法。它不儀是我們黨的優良作風,也是貫穿於黨的全都生活和全部工作的根本路線。劉少奇曾指出:“所謂密切聯係人民群眾的路線,就是黨的群眾路線,毛澤東同誌的群眾路線,就是要使我們黨與人民群眾建立正確關係的路線,就是要使我們黨用正確的態度與正確的方法去領導人民群眾的路線,就是要使我們黨的領導機關和領導人與被領導的群眾建立正確關係的路線。”批評和自我批評的理論根據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毛澤東說:“無產階級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鬥爭,包括實現下述的任務:改造客觀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改造自己的認識能力,改造主觀世界同客觀世界的關係。”這裏講的“改造主觀世界同客觀世界的關係”,就是要使主觀符合客觀,為此,堅持真理、修正錯誤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手段。

毛澤東概括的黨的三大作風,既繼承了我們民族優良傳統中的精華,更依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原則賦予了這些傳統嶄新的時代內容,是中國工人階級優秀思想和品質的提煉與升華,它們集中體現了作為中國人階級先鋒隊的中國共產黨人特有的風範、氣派,特殊的品質、風格,是中國共產黨人黨性的外在表現;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方法論在黨的行動中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共產黨從黨的高級領導幹部到普通黨員每個分子都必須遵循的、須臾不可背離的行為準則,是實現黨的政治路線和政治任務的根本保證。

第五,正確開展黨內鬥爭,規定正確處理黨內矛盾的方針和政策。黨的團結是黨的生命,是黨的事業取得勝利的基本保證。而開展正確的黨內鬥爭,是達到黨的團結統一,增強黨的凝聚力和戰鬥力的重要保證。黨內不同思想的對立和鬥爭,是社會階級矛盾和新舊事物矛盾在黨內的反映,是一種正常的現象。恩格斯有句名言:“看來任何大國的工人政黨,隻有在內部鬥爭中才能發展起來,這是符合一般辯證發展規律的。”很明顯,黨內如果沒有矛盾和解決矛盾的思想鬥爭,黨的生命也就停止了。問題在於,要正確認識和處理黨內矛盾。毛澤東總結了黨的建設的曆史經驗,提出正確處理黨內矛盾的原則和方法。這是毛澤東對黨的建設的又一重要貢獻。

在黨的曆史上,曾經有過反對陳獨秀右傾錯誤和李立三“左”傾錯誤的大的鬥爭。進行這樣的黨內鬥爭是完全應該的。但是,當時開展的黨內鬥爭存在兩個方麵的缺點:一方麵,沒有使幹部在思想上徹底了解產生錯誤的原因、環境和改正此種錯誤的詳細辦法,以致後來又重犯同類性質的錯誤;另一方麵,太著重個人的責任,未能團結更多的人共同工作。30年代中期,受蘇聯共產黨用“肅反”、“清洗”方式解決黨內矛盾的錯誤做法的影響,中國共產黨內以教條主義為特征的“左”傾錯誤做法的領導人,在政治上推行冒險主義的同時,在組織上實行“殘酷鬥爭”、“無情打擊”的宗派主義。他們把幾乎所有曾經對錯誤路線有過懷疑、不滿意表現或者他們認為執行不積極、不堅決的同誌,不加分析地一概扣上“右傾機會主義”、“逃跑主義”、“富農路線”等帽子,把黨內矛盾和黨內鬥爭絕對化、擴大化,用對付罪犯和敵人的辦法對待黨內意見不同的同誌,製造了不少冤、假、錯案,傷害了一批自己的同誌,極大地削弱了黨的戰鬥力,給黨和革命事業造成極壞的影響。

鑒於曆史上的慘痛教訓,毛澤東在1942年2風運動一開始,就提出了整風運動的宗旨和方針。他說;“我們反對主觀主義、宗派主義、黨八股,有兩條宗旨是必須注意的:第一是‘懲前毖後’,第二是‘治病救人’。”“懲前毖後”,就是對以前的錯誤一定要揭發,不講情麵,要以科學的態度來分析批判過去的壞東西,以便使後來的工作慎重些,做得好些;“治病救人”,就是揭發錯誤、批判缺點的目的,好像醫生治病一樣,完全是為了病人,而不是為了把人整死。毛澤東強調,對待思想上的毛病和政治上的毛病,決不能采用魯莽態度,必須采用“治病救人”的態度,才是正確有效的方法。1944年4月,毛澤東義對這個宗旨作了進一步的闡發。他說,處理曆史問題,開展黨內鬥爭,應該“實行‘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方針,借以達到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團結同誌這樣兩個目的”。

要做到“懲前毖後”,“治病救人”,“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團結同誌”,首先,要對黨內矛盾與鬥爭的性質和黨內思想狀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判斷。黨內矛盾的出現,往往是由於人們對溫柔的認識不一致而引起的;是在根本利益和革命目標一致的基礎上出現的思想上認識上的分歧。因此,黨內鬥爭,主要是思想鬥爭。黨內犯錯誤的同誌,隻要他沒有背叛黨和革命事業,在行為上沒有直按危及黨的組織和其他同誌,他仍然是黨的隊伍中的一分子。絕大多數犯錯誤的黨員,都是能夠通過教育認識錯誤和改正錯誤的。其次,黨內的矛盾和鬥爭,隻能采用講道理的辦法,采用民主的討論的辦法。要提倡“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對錯誤一定要揭發,不講情麵,不能模被兩可,不分是非;同時要耐心地做好犯過錯誤同誌的工作,認真聽取他們的意見,幫助他們認識錯誤的社會根源、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避免重犯錯誤。再次,對犯錯誤的同誌采取具體分析的態度,不簡單地否定一切,而是在批評他們錯誤的同時,實事求是地肯定他們的成績,以便對他們作出客觀公正的結論,使他們放下包袱,輕裝進行。毛澤東強調,“對於人的處理問題取慎重態度,既不含糊敷衍,又不損害同誌,這是我們的黨興旺發達的標誌之一”。毛澤東倡導和確立的“懲前毖後”、“治病救人”這兩條宗旨,不僅在延安整風運動中取得了偉大的成功,而且成為中國共產黨處理黨內矛盾、開展黨內鬥爭的惟一正確的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