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一國兩製”是對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新貢獻(1 / 3)

允許在一個國家內存在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不同性質的社會、經濟製度,這是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未曾遇到的新問題。“一國兩製”學說仍然是依據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關於國家本質屬性的基本原理,但又根據“一球兩製”格局將長期存在的事實,提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主體與一部分尚未統一的實行資本主義社會、經濟製度的地區,在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前提下,實行和平統一的新途徑。從而,隨著實踐的發展,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

首先,這是和平共處原則在社會主義國家內部的運用。關於在不同社會製度的國家之間可以實行“和平共處”的思想,這是列寧提出的一個重要的科學社會主義原理。早在1915年和1916年,列寧根據對帝國主義的料學分析,提出了“社會主義不能在所有國家內同時獲得勝利。它將首先在一個或者幾個國家內荻得勝利,而其餘的國家在一段時間內將仍然是資產階級的或資產階級以前的國家”。列寧預見,在一個時期內,世界上將出現社會主義國家同資本主義國家以及前資本主義國家同時並存的情況。十月革命勝利後,列寧多次向全世界宣布蘇維埃國家的和平外交政策。盡管帝國主義妄圖把新生的蘇維埃共和國扼殺在搖籃裏,列寧在1919年12月舉行的聯共(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仍向世界各國表示:“俄羅斯社會主義聯邦蘇維埃共和國希望同各國人民和平相處,把自己的全部力量用來進行國內建設,以便在蘇維埃製度的基礎上搞好生產、運輸和社會管理工作。”列寧提出的和平共處思想,後來一直成為社會主義國家處理同資本主義國家關係的一個指導方針。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處的曆史條件下,他們不可能產生“一國兩製”的設想。但是,止如列寧所指出的,“馬克思主義的精髓,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對具體情況作具體分析。”一切以條件、地點和時間為轉移。維護世界和平是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必要的外部條件,這是“和平共處”原則的精髓。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共產黨一直把列寧的“和平共處”思想作為一項和平外交政策加以堅持和執行。周恩來於1954年代表中國政府提出並同印度和緬甸兩國領導人共同倡導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而段使之成為國際上不同社會製度國家之間相互關係中公認的基本準則。30年以後,在中國實現祖國統一的過程中,遇到了如何處理實行社會主義的大陸與實行資本主義的港、澳、台之間的關係問題。隨著實踐的發展,鄧小平把列寧用於解決國際政治經濟交往中兩種社會製度國家關係的和平共處原則,用於解決一個國家內部容納兩種社會製度於一體的祖國統一事業。

在一個國家內部,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種社會製度能否和平共處?這是一個史無前例的問題。鄧小平從尊重曆史和現實出發,提出:“和平共處的原則用之於解決一個國家內部的某些問題,恐怕也是一個好辦法。根據中國自己的實踐,我們提出‘一個國家,兩種製度’的辦法來解決中國的統一問題,這也是一種和平共處。”

兩種製度在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內部的共存作用,在新的時代有其深刻的戰略意義。“一國兩製”把“兩製”在世界政治經濟交往中的一種原則,變為在一國之內的直接競賽。這樣,可以使共存的雙方就近觀察和比較各自的長短優劣,促使社會主義一方增強競爭意識,在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的同時吸取資本主義尚有生命力的形式和手段,加快自身的完善。從而,在“兩製”取長補短、共同發展的過程中,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總之,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共產黨人既一貫堅待“和平共處”的和平外交政策,又把和平共處原則運用於社會主義國家內部,把上述兩種和平共處形式統一起來,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這是列寧和舉共處思想的新發展,是對和平共處形式的新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