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1 / 3)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是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精髓

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是一個貫通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領域,涵蓋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軍事、外交等方麵比較完備的科學體係。在這個科學體係中,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作為貫穿始終的一條主線,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它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形成和發展毛澤東思想的基礎和條件;是完整準確地理解、掌握、繼承和發展毛澤東思想科學體係的基礎和條件;是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及新時期一係列方針政策得以製定和貫徹的基礎和條件;也是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集中全黨智慧、總結人民群眾創造的實踐經驗進而形成鄧小平理論的基礎和條件。正如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指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精髓,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也是鄧小平理論的精髓”。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也是我們認識新事物、適應新形勢、完成新任務的思想武器。我們各項事業的成功與失誤,都源於能否科學把握這一理論精髓。

1.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理論內涵

“實事求是”一詞源於東漢史學家班固所作《漢書·河間獻王傳》,他在描述漢景帝之子河間獻王劉德的治學風格時寫道:“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唐朝顏師古注“實事求是”,謂“務得事實,每求真是也”。“務得事實”指務必掌握客觀事物的真實情況;“每求真是”指努力達到對客觀事物的正確認識。因此,實事求是本意是指嚴謹好學、務求真諦的一種治學態度。

在我們黨內,毛澤東最先倡導實事求是。1941年5月,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係統地闡述了“實事求是”的內涵。他說:“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係,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我們要從國內外、省內外、縣內外、區內外的實際情況出發,從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即找出周圍事變的內部聯係,作為我們行動的向導。”毛澤東指出,在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正是遵循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艱難地但是成功地認識和掌握了中國革命的規律,因而取得了革命的勝利。那麼,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要不要繼續遵循這條思想路線呢?毛澤東的回答是肯定的。1962年1月,他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說:“在社會主義建設上,我們還有很大盲目性。”“社會主義建設,從我們全黨來說,知識都非常不夠。我們應當在今後一段時間內,積累經驗,努力學習,在實踐中間逐步加深對它的認識,弄清楚它的規律。一定要下一番苦功,要切切實實地去調查它,研究它。”“對於建設社會主義的規律的認識,必須有一個過程。必須從實踐出發,從沒有經驗到有經驗,從有較少的經驗,到有較多的經驗,從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未被認識的必然王國,到逐步地克服盲目性、認識客觀規律、從而獲得自由,在認識上出現一個飛躍,到達自由王國。”

解放思想的主張,也是由毛澤東首先倡導的。早在1944年4月,毛澤東在《學習和時局》的講話中所提出的“放下包袱,開動機器”,實際上就是倡導解放思想。他說:“所謂放下包袱,就是說,我們精神上的許多負擔應該加以解除”,“使自己的精神獲得解放。”“所謂開動機器,就是說,要善於使用思想器官”,開動腦筋多想苦想。“要去掉我們黨內濃厚的盲目性,必須提倡思索,學會分析事物的方法,養成分析的習慣”。毛澤東提出“放下包袱,開動機器”,當時主要是針對黨內的教條主義的,是為了從思想根源上徹底清算從1931年到1934年底所犯的“左”傾錯誤,使黨內思想達到在馬克思主義基礎上的統一。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在1958年“大躍進”中再次倡導解放思想。這一次號召“解放思想”,是針對經濟建設上的“右傾保守”,要求敢於打破常規,用“超英趕美”的高速度來實現國民經濟的大躍進。他說:中國經濟落後,物質基礎薄弱,使我們至今還處在一種被動狀態,精神上感到還是受束縛,在這方麵我們還沒有得到解放。為了在15年左右的時間內超過英國、趕上美國,必須“反對保守,破除迷信,提倡敢說敢做”。毛澤東的失誤並不在於他提出了“解放思想”的口號,而在於他在實踐中把解放思想強調到脫離實際的程度,從而背離了他自己倡導的“實事求是”的原則,把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割裂開來了。

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路線問題上,鄧小平始終強調並堅持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的統一。早在1956年11月,鄧小平就提出了“馬列主義要與中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中國搞社會主義“必須研究本國的特點”的觀點。我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以後,他一方麵多次重申並強調毛澤東倡導的實事求是,指出這是毛澤東思想的“根本點”,同時又賦予實事求是以“解放思想”的新的時代內容,把解放思想看成是實事求是的前提,把實事求是看成是解放思想的內在要求。什麼叫解放思想?他說:“我們講解放思想,是指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實際相符合,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就是實事求是。今後,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堅持實事求是,就必須繼續解放思想。”與此同時,鄧小平深刻指出思想僵化的危害性:“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隻有解放思想,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係實際,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才能順利進行,我們黨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理論也才能順利發展。”他說:“科學社會主義是在實際鬥爭中發展著,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是在實際鬥爭中發展著。我們當然不會由科學的社會主義退回到空想的社會主義,也不會讓馬克思主義停留在幾十年或一百年前的個別論斷的水平上。所以我們反複說,解放思想,就是要運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正是始終遵循“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中心課題,在不斷研究和解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中,創造性地提出了一係列新思想、新觀點、新結論,形成了既富有時代特點,又切合中國實際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因此,“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既是確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思想前提,又是貫穿於這一理論形成和發展全過程的思想路線。正如1992年初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所總結的那樣:“我們改革開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實踐,靠實事求是。”“我讀的書並不多,就是一條,相信毛主席講的實事求是。過去我們打仗靠這個,現在搞建設、搞改革也靠這個。”因此,實事求是作為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是連結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一條紅線,是二者共同的哲學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