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考試方式改革研究與探索
考試研究
作者:羅江
摘 要: 文章分析了改革考試方式的意義,找出了推進考試改革的關鍵問題,提出了通過考試方式改革促進教學質量提高的有效措施,強調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考試方式應以評價學生應用能力為主,並列舉了多種實用的考核方式。
關鍵詞: 地方本科院校 考試方式改革 教學質量
一、引言
在高校傳統的以筆試為主的課程考試中,普遍存在教師“教多少,考多少”、“重結果,輕過程”的現象。由於考試方式單一,試題內容過於依附教材,片麵強調期末考試而忽略學習過程考核等問題,導致考試既不能充分體現學生認知個性和課程本身的特點,又可能引起學生因目標單一(考試及格)而失去學習興趣和懼怕考試,甚至出現買賣試題、代考作弊、成績作假等僥幸和功利行為。
國內部分專家提出全過程考核[1],形成性與終結性考核相結合[2],實施“多元型”考核模式[3]等新觀點,期望通過考核方式的改革,帶動和深化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變革,以促進學生實質性學習,從而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對於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來說,應該從實際出發,突出培養人才的“應用性”特征,探尋適合的考試改革途徑。
二、考試方式改革的意義
首先,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傳統的期中測驗和期末考試,時間比較集中。學生為了考出好成績,常常集中複習應考,在較短時間內大量看書、查閱資料和做題。這既不利於循序漸進地掌握知識,更容易在高強度複習和極度緊張中消磨學生意誌,使其對考試產生厭惡感和畏懼感。通過改革考核方式,化期末突擊式學習為日常全過程學習,引導學生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化知識性學習為能力性、創新性、應用性學習,使考試這種手段真正為培養應用型人才服務。
其次,可以增強學生的創造性。通過改革傳統“一卷定高低”的考試方式,以能力測試為主導,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及個性特長的發展情況,避免死記硬背,積極引導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動手實驗等多種渠道對課堂知識進行吸收和拓展,培養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地思考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意識。
再次,可以反映不同課程的特點。理論課常常采用筆試考核,實踐課和藝體類課程則多采用現場操作、表演、創作等進行考核。不同的課程,學科背景、知識體係、能力要求和教學目標都不盡相同,即使同屬一個專業的理論課,學生的學習方法也不完全相同,因此,課程的考核方式不能千篇一律,必須體現課程特點,才能更好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
最後,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通過建立多種方式並存的考試體係,完善現有考核評價體係,有利於實現教學評價科學、有效,有利於促進良好教風、學風的建設,更準確地反映教學效果,有助於學校及時調整教學工作思路,最終提高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
三、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由於專業特點不同,課程差異較大,學生基礎良莠不齊等原因,新建本科院校要找到適合的考試方式改革之路,必須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充分調研,分析考試各環節,找到急需解決的關鍵問題。
(一)如何轉變固有學習評價觀念。
學生從小學到中學直至大學,一直都麵臨考試,走出校園後仍然要參加各種考試。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考試決定成敗的觀念在人們頭腦中根深蒂固。雖然許多專家倡導改變這種“分數決定命運”的考試評價模式,但就現實情況看,考試仍然是檢驗和評價學習效果的主要手段。我國的高考製度一直施行未被取代就很好地反映了這一點。在高校,特別是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主要目標的新建本科院校,不是以選拔升學為目的,對學生的學習評價不能局限於考試的結果,而是以學習過程和應用能力考核為主。隻有師生都認識到這一點,才會逐漸改變“考試評價效果”的固有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