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8章 把握彈簧之功(1 / 1)

一個人要想打開人生的通道,並非易事。剛猛柔軟,出手有序才行。在--此,“彈簧”是最好的比喻。所謂彈簧之功的最大特點是伸屈自如。曾國藩一生在官場中沉浮,更是時時感到來自各個方麵的威脅。尤其是當宮廷內有什麼風吹草動之時,他便會有草木皆兵之感。但是,憑借他為官的高明和精明,他還是一一應付過來了。這種應付雖然未免違拗自己的心誌,但大丈夫能屈能伸,要的就是這種彈簧功夫。

鹹豐帝死後,肅順等八人當政,更放手把重任交托給曾國藩等人,八月二十五日一天內,清廷即以曾國藩“調度有方”,賞給他太子少保銜,以曾國荃“圍攻安慶,智勇兼施”,賞給他布政使銜,記名按察使遇缺即補,曾貞幹以同知直隸州知州盡先選用,並賞戴花翎,即使在三河之役中已被擊斃的曾國華也加恩予諡。“一門之內,兄弟四人同日俱蒙非常之恩”,曾國藩“驚喜之餘,彌深悚懼”。這種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心境,正是“極盛之時,每虞蹉跌”的思想的反映。當然,這隻是一個方麵,另一方麵,他更加勵誌要報答清廷這種“高厚生成”之德。所以他盛讚清廷“氣機之已轉,世運之將享”,謂“七月十七以後,八君子輔政,槍法尚不甚錯,為從古之所難,卜中興之有日”。但是,鹹豐帝死後僅兩個半月,慈禧太後等人於九月二十九日(11月1日)回到北京,第二天便夥同恭親王奕訴,在英國公使卜魯斯等侵略者的支持下,根據禦史董元醇請兩宮太後垂簾聽政之疏請,解除了八大臣讚襄政務的顧命。六天後,又下令斬決肅順,賜載恒、端華自盡,穆蔭發往軍台效力,其餘四人均革職。這次宮廷政變,史稱棋祥政變,或辛酉政變。直到十一月十四日(12月15日)曾國藩才從一件奏片中得知一點消息,他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駭悉讚襄政務怡親王等俱已正法,不知是何日事,又不知犯何罪,戾罹此大戮也!”“少荃來,道京城政本之地,不知近有他變否,為之悚仄憂惶!”過了三天,即十一月十七日,曾國藩的這種憂傷恐懼的心情便稍稍緩解了,他寫道:“因本日見閻丹初與李申夫書,有雲讚襄大臣八人中,載垣、端華、肅順並拿問,餘五人逐出樞垣,服皇太後之英斷,為自古帝王所僅見。”他沒有弄清真實情況,以為肅順未被斬決,便轉而歌頌起慈禧太後來了,甚至說:“閱勝克齋奏請皇太後垂簾聽政,請於近支宗室王中派人輔政,皆識時之至言。”對於這次宮廷政變,曾國藩從本能的惶恐,轉而變為衷心擁護了。

一個人如果善變,就會舉重若輕,處理任何棘手的問題都會得心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