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處的誘惑

卷首語

珠峰和布達拉宮是我數次進藏卻始終未去的地點,哪怕是前往加德滿都的途中,我也沒有順道去一睹珠峰的風采。眾人的朝拜定是出於對它們的高度的敬仰,無論是地理意義上的高度,還是心靈上的高度。也許是因為它們太著名了,屢次擦肩而過,屢次遙望而不入,我怕我的膚淺不能與其博大相配。可能,我與珠峰有的隻是機會而不是機緣。

今年是人類登頂珠峰60周年。自1953年5月29日人類首次登頂珠峰,在此後的60年間,已經有六千多人到達過頂峰。登頂者們來自85個不同國家,中國是除美國、尼泊爾外登頂人數最多的國家。60年間,很多登山者永遠的留在了去往頂峰的路上,甚至有人誇張地說,登頂珠峰的路就是側身在很多先行者風幹的軀體邊上行走。懷抱著各種登山理想的人們消失在路上,或成為英雄神話,或悄然逝去,活在屬於攀登珠峰的史冊裏和少部分人忙裏偷閑的記憶裏。

如果問每一位攀登者的至高理想,他們中的很多人一定會提及珠峰朗瑪峰,這世界的至高點。當一個人有能力登上高點俯瞰過腳下的山川河流,應該就很難忘記這種平凡生活裏罕見的快感體驗,頂峰有著致命的誘惑。

中國登山者夏伯渝被凍掉雙腿,仍然用假肢進行訓練,計劃再登珠峰;日本極限滑雪手三浦雄一郎於80歲高齡仍然進行攀登,成為登頂珠峰最年長者;女性登山者王靜兩次登頂珠峰……本期通過他們的故事你都能找到關於“為何要攀登”的解答。

我隻登頂過幾座海拔五千多米的雪山,可登山於我僅限於淺嚐輒止,登上頂峰的快感對我的吸引力也很有限。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高度,當人居於高處頂峰的時候,不應炫耀自身的高度,當人居於低處營地的時候,也可以寧靜地仰望星空。人生時時都要麵對高處和低處,不同的境界也會演繹高低變化的人生故事。哲人說:“心靈獲得了合適的高度,便可在自己和世人的皺裂的心田播撒甘霖,而當風暴來臨時,更可自遙遠的聖地,銜來青青的橄欖枝。”王靜認為“人人都可以登珠峰”,當你設定某一個目標的時候,你一定可以通過努力去接近,最後完成。這個珠峰可能是真實的珠峰,也可能是你心中的那個珠峰,當你發自內心地熱愛一件事、特別專注的時候,結果可能會超乎你想象的豐碩。

時光度過,塵歸塵,土歸土。去往珠峰頂端的路,從60年前開始,就注定了攀登者的前仆後繼,不管這些人懷著怎樣的心思。猶如雄鷹對於蒼天的向往,就像太陽永遠照耀大地,哪一個攀登者能抵擋得住世界最高端的誘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