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苟得錢財,不如正己立名(1 / 1)

原文

太子少保李景讓母鄭氏,性嚴明,早寡家貧,親教諸子。久雨,宅後古牆頹陷,得錢滿缸。奴婢喜,走告鄭。鄭焚香祝之曰:“天蓋以先君餘慶,湣妾母子孤貧,賜以此錢。然妾所願者,諸子學業有成,他日受俸,此錢非所欲也。”亟命掩之。此唯患其子名不立也。

——司馬光《家範》

白話

太子少保李景讓的母親鄭氏秉性嚴明,年輕時就守了寡,家裏也很貧窮,她就親自教育子女。一次,因為下了很久的雨,房屋後麵的古牆倒塌,露出滿滿一缸錢。奴婢發現後非常高興,連忙跑去告訴鄭氏。鄭氏燒香祈禱:“大概是因為孩子的父親生前積下陰德,上帝可憐我們母子孤寡貧窮,賜給我們這些錢。然而我所希望的隻是孩子們學業有成,將來做官得到傣祿,這些錢並不是我想要的。”祈禱畢,她立刻命令奴婢將錢掩埋。鄭氏這樣做就是擔心子女將來不能立名。

家訓史話

王安石(1021-1086)是北宋時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23歲時,他寫了一篇文章叫《傷仲永》,文章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金溪縣有個孩子叫方仲永,家裏祖祖輩輩以耕田為生。仲永長到5歲時,忽然有一天哭鬧著要筆墨紙硯,父親感到驚奇,就向鄰居家借來給他。仲永當即提筆寫了四句詩,並署上自己的名字,那四句詩是以奉養父母、團結族人為內容的。此詩傳給全鄉秀才們觀看,都說好詩。自此以後,人們出題目叫他做詩,他馬上就能寫出來,詩的文采和情理都有值得一看的地方。縣裏的人也感到驚奇,有人宴請他的父親,也有人出錢叫仲永做詩。仲永的父親感到這裏邊有利可圖,便每天領著兒子到處拜見縣裏的人,卻不讓兒子再去學習。

王安石聽說這事已經很久了。明道年間,他跟隨父親回家,在舅舅家裏見到了方仲永。那時方仲永已是十二三歲的人了,叫他做的詩,已同王安石以前所聽到的不相稱了。又過了7年,王安石從揚州回家,再到舅舅家裏,問起仲永的情況,得到的回答是:“他的才能已經沒有了,跟普通人完全一樣了。”王安石說:“仲永的聰慧是天賦的,他的這種天賦,遠遠超過了一般有才能的人。但是結果他卻成了一個平常人,那是由於他放棄了後天教育的緣故。仲永的天賦是這樣的優越尚且會成為一個平平常常的人,那麼,現今那些天賦並不聰明、本來就是平常的人,如果不接受後天教育,豈不更落後於平常人了嗎?”

古訓今鑒

天賦的聰慧是有的,但天賦的聰慧並不等於才能。事物是在發展變化的,有天賦的人放棄學習和後天教育,則天賦消失。無天賦的人,隻要孩時努力刻苦攻讀,注重後天教育,照樣可以成才。而那些隻顧每天帶著孩子到處拜見縣裏達官貴人謀取一時利益的父母,目光真實太短淺了,這些苟得的錢財,又能花多久呢,卻可惜了天賦異稟的孩子。”

幼兒好比幼苗,必須培養得宜,方能發榮滋長。否則,幼年受了損傷,即不夭折,也難成才。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