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文學的玉米花(3 / 3)

我記得我開始閱讀文學作品,大約是上世紀40年代,在當時稱為“孤島”的上海。現在回想起來,讀過的,留有印象的,以及在愛好文學的同學之間經常談論到的作家,不會超過三位數。那時的中學生,也有文學社之類的團契,出於民族危亡的愛國熱情,想到日本鬼子一進租界,肯定便是大東亞共榮圈的文學和漢奸文學的天下。所以,對於“五四”以來的新文學,凡能搜羅得到的,無不輾轉傳閱,交流心得。因此,到圖書館裏找尋《小說月報》、《新潮》、《現代評論》、《文學》、《創造》、《語絲》、《人間世》、《論語》,以及《東方雜誌》等非文學性刊物,到福州路也就是四馬路的書店和舊書攤,以及街頭的租書鋪,發掘如今被稱之為現代作家的作品,便是社團成員的使命。盡管如此不遺餘力地尋訪,累計起來,這些作家的總人數,絕不會超過百位。

這個數字,連我自己也很懷疑。但是,據北京圖書館書目編輯組的《中國現代作家著譯書目》(書目文獻出版社1982年出版),和這部書的《續編》(書目文獻出版社1986年出版),現代作家的數量,恐怕隻是當代作家的一個零頭。這部根據北圖現藏並補充其他圖書館的一些藏書編寫而成的書,是一部權威性的著作。前書共收錄阿英,艾青,艾蕪,巴金,巴人,冰心,曹禺等五十位作家著,譯編,校的圖書近三千種,後書收一百二十八位作家著譯三千四百種。看來,當時號稱四萬萬五千萬的中國人中間,充其量,也就隻有區區百多位作家,是用不著惡性競爭,尤其不需要狂熱地進行膨化。

從魯迅所編的《中國新文學大係小說二卷》來看,他負責收集編選的作家小說作品,是除文學研究會和創造社兩個團體以外的作家的作品,共收三十三位作者的小說五十九篇。1935年至1936年間出版的這套《中國新文學大係》(趙家璧主編,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發行),也是文學界和出版界的一件盛事。是從1017年新文學運動開始到1926年十年間的創作和理論的選集。全書共十冊,作品有小說一至三集,散文一至二集,詩歌,戲劇各一集。因我手頭沒有這套書,以魯迅編的這一集為準,粗略統計一下的話,也足以了解中國現代文學作家,總數在百位數上下,是不會大錯的。如果加上文學建設理論,文學論爭,史料等其他各卷,也就二百人左右。

當代作家的數量,就實在驚人了,而當代作品的數量,就尤其驚人了。僅以年產長篇小說六百部至七百部的這個速度,中國是這個世界上當之無愧的文學大國,是不用懷疑的。以中國作家協會的會員計,我記得粉碎“四人幫”以後的第四次文代會上的一次統計,從建國開始到那時止,會員為三千人。二十多年以後,如今的會員已達六千人。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人口為四億五千萬,作家約為二百名,進入21世紀,中國人口為十二億,作家約為五千名(因為有的會員不一定是作家,因此不計在內),這樣,兩相比較,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們這個國家,人口增長三倍,而作家卻增長了二十五倍。

這種缺乏科學,失之嚴謹的統計方式,肯定不為研究者所取,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足憑信的,隻是一個姑妄聽之的毛估框算,一個略具參考價值的坐標係數,如果,退一萬步,作家與總人口的比例,就算是增加了十倍,十五倍,其競爭之嚴酷,也是不言而喻的。這就不得不逼得作家們削尖腦袋,或者打破腦袋去討生活。若是想保住腦袋,那就得豁出臉皮,或者索性撕下臉皮,投身到毫不容情的競爭中去。譬如桌子上擺著一塊蛋糕,你當然想吃,但你站在外圍,你是絕對吃不上的,也許等人家吃完了以後,你再撿點殘渣餘滓。因此,首先,你得擠進圍著這張桌子的座位上,這樣,你可以分享到你的一塊;其次,你若是擠掉你身旁座位上的人,你可以切得更大的一塊。至於怎麼樣占住兩張或三張凳子,這就要看你膨化膨化再膨化的能量了。因此,生命不止,寫作不息,膨化也就要進行到底的。

1935年魯迅為《中國新文學大係》小說二集,寫了幾句《編選感想》,文字不多,抄錄於下:

這是新的小說的開始時候。技術是不能和現在的好作家相比較的,但把時代記在心裏,就知道那時倒很少有隨隨便便的作品。內容當然更和現在不同了,但奇怪的是二十年後的現在的有些作品,卻仍然趕不上那時候的。

後來,小說的地位提高了,作品也大進步,隻是同時也孿生了一個兄弟,叫作“濫造”。

大師所以被稱做大師,第一,他的先知先覺,第二,他的話,也包括他的作品,不那麼快就過時。魯迅六十多年前說的這番話,至今還是很有針對性的,這就是他的偉大之處,也是他至今仍舊被人討伐的原因。不過,在他筆下的,那個名叫“濫造”的孿生兄弟,這些年來,可有出息了。一個個,一位位,一尊尊,從作品,到人品,從形而上,到形而下,已經進入全麵的,徹底的膨化狀態之中。若是先生還活著,我想如他兒子周海嬰所回憶的那樣,閉嘴,不做聲,或者,爽性去坐牢,倒不失為求得一份安生的萬全之策。

再見吧,文學的玉米花,祝你們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