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錫麟(1873—1907),字伯蓀,浙江紹興人。1904年至上海訪問蔡元培,加入光複會,以後成為該會的領導人之一。1906年,他出錢捐得道員,任安徽巡警處會辦兼巡警學堂監督,進行秘密的革命活動。1907年,他和秋瑾約定7月8日在安慶、紹興兩地同時起義,後因風聲日緊,恐怕事情泄露,提前於7月6日在安慶槍殺巡撫恩銘,率眾起義,不幸失敗被捕,壯烈犧牲。

出塞

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奴出玉關。隻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

【注釋】

《出塞》:是近代革命家、詩人徐錫麟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據記載,徐錫麟1905年“曾出山海關至奉天、吉林,再經西北諸省邊疆而歸”。這首詩即為其1906年春壯遊時所作。作品在藝術上繼承了唐代邊塞詩的風格,具有豪邁雄渾的特色。

環:與“還”同音,古人常用作還鄉的隱語。

胡奴:指清朝統治者。玉關:即甘肅玉門關,漢時為出塞要道。這裏代指山海關。清朝是在山海關外發跡的,因此要殺到關外,把他們徹底消滅。

沙場:本指平沙曠野,後多指戰場。

馬革裹屍:指用馬皮把屍體裹起來,即戰士犧牲於戰場。典出《後漢書·馬援傳》:“方今匈奴、烏桓,尚在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要當死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

【評析】

徐錫麟詩作不多,這首《出塞》通過擬寫出征者的豪壯心情,表達了作者堅強的戰鬥決心和為革命捐軀、視死如歸的革命精神。作品在藝術上繼承了唐代邊塞詩的風格,具有豪邁雄渾的特色。開頭兩句就寫得頗具氣勢:“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奴出玉關。”出征的戰士應高唱著戰歌,揮舉大刀,要一直把清朝統治者殺出關外。這裏用一個“環”字,期望著反清鬥爭一定會取得勝利。後兩句寫得極其悲壯:“隻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作為一名戰士,想到的隻是為革命事業捐軀,死得其所,又“何須馬革裹屍還”呢?寫出了他壯懷激烈、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在寫下了這首詩的一年以後,作者在安慶起義,失敗被捕,清政府要他寫口供,他揮筆直書:“爾等殺我好了,將我心剖了,兩手兩足斷了,全身碎了,均可,不可冤殺學生。”爾後,慷慨就義。這首《出塞》因為抒發了作者義無反顧的革命激情和犧牲精神,而成為近代邊塞詩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