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永遠的英雄(1 / 1)

提到邊塞詩,人們就會想到“英雄”二字。中國曆史上很多時候邊塞烽煙迭起,在英雄輩出的同時,也為詩壇留下了大量激蕩人心的佳作。

中國詩史上,這種英雄精神源遠流長,上可追溯到《詩經》中征戍題材的詩歌,如“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那種同仇敵愾之情,振奮了曆史上無數英雄兒女的情懷。經過漢魏六朝,邊塞詩的英雄精神在盛唐達到高峰。讀李白的“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讓我們感受到保家衛國的豪情和在戰場上建功立業的壯誌;而王昌齡在“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中傾注的跨越時空的蒼茫之歎,更會使人們強烈地湧動出對和平的祈盼。

唐代疆域遼闊,國際交往日益增多,為了維護國家的和平統一,開邊、安邊性質的戰爭時有發生。邊關戰事是盛唐詩人關注的重要內容,他們一方麵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時代精神所鼓舞,一方麵也為立功邊關的仕進道路所吸引,心向邊塞,“功名隻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也就成了唐代詩人的重要選擇。《全唐詩》中所收的邊塞詩就達兩千餘首,成為唐代文學乃至中華文化的豐碑。之後,宋、元、明、清各朝,每當國家危難之際,邊塞詩詞即起,這種英雄精神可以說是曆代愛國人士的共同心聲。

邊塞生活是豐富多彩的,邊塞詩的題材自然也十分廣泛,可以刻畫連年征戰的殘酷艱辛;也可以宣泄對黷武開邊的不滿;還可以驚歎描摹邊地絕域的奇異風光;更可以狀寫戍邊將士的鄉愁、家中思婦的離情,而其中最突出的還是祖述前代英雄精神。在邊塞詩中,我們看到唐代詩人對漢代英雄尤為敬佩,明、清詩人對唐代的英雄業績又一往情深。從文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漢、唐是中國曆史上兩個強盛的時代,有許多相似之處:國勢強盛,疆域遼闊,都麵臨著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這極易使詩人聯想到千百年間,發生在相同地域的邊塞戰事和那些馳騁疆場的英雄,從而形成一種精神共鳴。每逢外敵入侵、百姓亂離,人們便呼喚英雄主義精神,渴望出現像李廣、霍去病那樣的勇武英雄。這種祖述前代英雄精神的情結,既是對曆史的繼承,又是對曆史的超越。

在邊塞詩中,往往流露著矛盾而複雜的情感:慷慨從軍與久戍思鄉的無奈、衛國激情與艱苦生活的衝突、為國獻身與痛恨庸將無能的憤慨,可能同時融彙在一首短短的詩中。詩人一方麵以誇張的手法對戰爭殘酷、環境惡劣進行描述,如“戰士軍前半死生”、“黃沙百戰穿金甲”;另一方麵,則凸顯人在麵對戰爭時奔湧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如“不破樓蘭終不還”、“死節從來豈顧勳”。這兩個方麵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這種對立統一所產生的張力,使詩句中洋溢著一種崇高情懷。對於長年累月駐守在荒寒雪域的邊關將士來講,離愁鄉思錐心泣血。然而僅一句“羌笛何須怨《楊柳》”,即生動地描述了將士們通達的心態。他們也有春風不度、楊柳不青的怨言,但是,他們更有戍邊衛國的忠誠和無怨無悔的奉獻。每一次捧讀邊塞詩,總忘不了這些鐵骨錚錚的熱血男兒,他們背井離鄉,奔赴邊關,用青春、用熱血,譜寫了一曲曲悲壯感人的戰地之歌;而每一次看到邊塞詩中的思婦淚水,想到她們與孤寂為伴、與艱苦為友,卻飽含深情地為自己深愛的男人縫製戰袍,更為她們感動。所以,英雄的美稱,不隻屬於邊關戰士,也是所有心係祖國安危的人。

邊塞將士剛毅豪邁的情懷令人們讚歎,更令人們深思:現在這個遠離戰爭、崇尚物質、網絡天下的時代,人們常常為一己私利斤斤計較,為遭遇逆境心灰意冷。多讀一些邊塞詩,多體驗一分英雄豪情,多培育一點英雄情結,能給予人們很多啟發和力量。邊塞詩的高遠意境、悲壯格調,就像雄渾的號角,一聲聲,吹得每一個讀者都會熱血沸騰。

劉冬穎

於2014年重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