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滿月、周歲慶賀:寄托希望(1 / 3)

滿月禮是嬰孩步人社會的前奏曲。滿月禮的內容程式各地風格各異,主要由定吉日、請客、送禮、慶賀儀式、剃胎發、取乳名、出行、吃滿月酒等環節構成。周歲禮則是繼滿月禮後的重要禮儀。它是嬰兒誕生滿一周歲生日時舉行的,主要儀俗是“抓周”試誌。此禮帶有鮮明的慶賀紀念、預驗功能,是嬰兒被正式承認為社會一員的標誌。透過抓周試誌的種種繁樣花式,可以想見父母們望子成龍的心願。

滿月禮儀

滿月,又稱“彌月”。嬰孩舉辦滿月禮,是漢民族各地普遍都有的一種育兒風俗。此俗由來已久,流行亦廣。《魏書·汲固傳》載“時式子憲生始滿月”。清代顧張思《土訊錄》中載有“生一月,染紅蛋祀先日做滿月”。清朝同治《樂平縣誌》中寫道:“滿月彌周張筵,具帖敦請外家,至者鹹有饋送,以致駕焉。”又據《中華全國風俗誌·浙江》記載,民國時期浙江蕭山民間“既生滿月,外家以衣服、鞋襪、飾物送至婿家,其他戚族之近者,亦視交情之厚薄而饋物有差。婿家亦餉之以飲食酒禮。”大凡“滿月”吉日這天,主家都要請客,除邀請親友宴食之外,還有以下禮儀活動。

授禮

在東北三省黑龍江、遼寧、吉林一帶,當產婦生下嬰兒後,親朋好友陸續都要來看望,但不能空著手來,要給產婦送禮物,一般是送雞蛋、米、麵、掛麵條、雞、魚、肉等,近年來也有給孩子送寶寶服和玩具的,稱為“下奶禮”。一般不招待來下奶的親朋好友吃飯,等孩子滿月時,要慶滿月。慶滿月很隆重,要把送來“下奶禮”的親朋好友(多為女性)全請來,設宴盛情款待。這一天,還要給小孩拍攝滿月小照。

在山西汾河流域、漳沁兩岸的鄉村中,每當孩子滿月時,奶奶(祖母)、姥姥(外婆)、姑姑、嬸嬸都要贈送銀鎖給嬰兒,這是最貴重的滿月禮品。銀鎖種類有項圈鎖、項鏈鎖、肚臍鎖,鎖上鑄有“長命富貴”、“長命百歲”、“三元”、“百慶”、“麒麟送子”、“柏葉”等吉祥圖案。此外還有腳鎖和百家鎖。腳鎖是一種銀鏈鎖,上邊串上銀鈴、鬥、元寶、簸箕、小鎖等裝飾物,拴戴在嬰孩腳腕上。百家鎖是一種用紅繩把麻錢串起來的鎖,因麻線是討自各家各戶,故名。這些錢裏邊必須有一枚“順治”、“嘉慶”、“康熙”錢,圖其吉利(順、慶、康)。這種鎖嬰孩不常佩戴,僅在送禮品時拴在上邊。當今,由於銅錢難尋,已由鈔票代替。至於肚臍鎖,不用硬圈,也不用銀鏈,而是在剪下的嬰兒肚臍外麵包上紅布,把鎖係在上麵。每年包一層紅布,直到小孩長到十二歲成丁為止,到男婚女嫁時再卸下來。

在山西,則有滿月送虎枕等吉祥物的習俗。每當嬰孩滿月之時,外婆家便贈送虎枕。此俗沿襲至今。虎枕,象征著外孫(女嬰不送此物)會長得虎頭虎腦,像老虎一樣威風,長大後將成為一員虎將。外孫枕上虎枕,就會避邪趨吉,從小練出虎膽,什麼也不怕。除了送虎枕外,親戚們還要送其他的吉祥物。當地有謠諺雲,“姑姑的鞋鞋,姨姨的襪,妗妗的圪叉叉,姥姥的拍打打”。諺中所雲的幾種東西與虎枕一樣,既有實用價值,又是精心繡製的工藝品,且有吉祥象征。圪叉叉,即小褲衩。拍打打,即屎墊墊。諺中語係東山土話,猶如小圍裙,用時拴在小孩的臀部,既可接屎尿,又可防冷防潮。其製作有類似棉衣的棉式和夾襖式兩種,一般都配有色彩鮮豔的圖案,做工以手工縫製為主,講究而精致。

在陝西省華州民間,男孩滿月時,外婆要為外孫送來各種禮饃,即用白麵做成各種似人、似花、似動物的麵團,有人物饃、猴娃饃,形同傳說中的野人和猿人。更有送大型“虎穀卷禮饃”的。所謂虎穀卷禮饃,就是用白麵做成虎頭龍身魚尾的形狀(魚龍同類)。其造型主體為半弧型,和古代的玉琥極為相似。當地俗規,小孩滿月時,親友送禮要送大型虎穀卷禮饃一對,花饃一百個,以及各種小兒用品、衣服等。每年元宵佳節舅舅家和幹親(小孩寄拜的)要送燈,燈上墜魚饃一對。其含意是祈望小孩像虎子一樣茁壯成長。華州禮饃造型以虎為代表,色白如玉,略點玫紅,繁而不亂,有古樸大氣的特點。

豫北民間,為祝願嬰兒健康成長,滿月時姥姥(外婆)給外孫送布老虎、虎枕、虎頭鞋、豬頭鞋、栲栳等禮物。布老虎是用棉布手工縫製成的形似小虎的玩具。究其原因是由於虎為獸中王,傳說它能鎮妖驅邪,故讓小老虎陪伴外孫玩耍,則可消災免禍,健康成長,將來還會像虎一樣出眾。虎枕乃小兒睡覺的小枕頭。枕頭有的會裝進穀糠或稻皮,有的裝入菊花、蠶屎、綠豆皮等。據說這些物品一可祛邪避祟(稻米為避邪之實物),二來對小兒可起清熱降火防病的作用(菊花、綠豆、春蠶本為清涼之物)。而虎頭鞋是為小兒縫製的小布鞋,鞋麵上繡上虎頭圖案。當地習俗認為小兒出生滿月後要連續穿藍紅紫三雙不同顏色的虎頭鞋,俗話叫“頭雙藍,二雙紅,三雙紫落成”。寓意是:頭雙藍,取諧音“攔”,意為攔住生命,不會夭折;二雙紅,因紅色能辟邪,意為免災祛禍;三雙紫落成,取其諧音“子”,意為兒子落在自己家中長大成人。另外,鞋底上多打有九顆圓孔,意為“九子十成”,再加上鎮妖驅魔、百獸之王的虎頭鞋,自然辟邪威力無比,更能求祈吉祥平安,使嬰兒健康成長。

豬頭鞋,製成材料與虎頭鞋相同,不同的是鞋端麵上繡製的是豬頭圖案。當地民俗認為豬從不挑食,能吃能睡,生命力強;而且豬的相貌醜陋,小鬼不敢近前叫魂兒,因而可保小孩長命百歲。民間有諺語為:“先穿豬(豬頭鞋),後穿貓(虎頭鞋,稱虎為貓,實為畏虎的語言禁忌),氣得老婆子(指‘送子四奶奶’,傳說她既送子於人,又要叫回去不能成人)摸不著。”

至於“栲栳”是姥姥在外孫出生後九天至十二天吃喜麵時親手縫製的帽子,滿月時送給小外孫戴的。此帽戴在小兒頭上,不但通風,並能防止天門穴受涼,其頂蓋上之撥花,繡有“獅子滾繡球”、“鳳凰戲牡丹”等花樣,以象征吉祥富貴。它稱作“栲栳”,取其“銬牢”的諧音,寓意為銬牢住了小生命,不會夭折,可長命百歲。

河北邯鄲市郊縣的農村和冀南一些縣,還有豫北輝縣一帶,至今還殘留著一種風俗習慣:每年農曆六、七月間,外祖父或舅舅都要給滿月的小外孫、甥送羊,原來送的是真活羊,後來逐漸改用白麵蒸成的“饅頭羊”代替。

送羊,一般由外祖父送,不過舅舅也可代替。小外孫、甥一降到人間就得開始送羊,年年要送,一直送到孩子長到十二歲時才停止。不僅長子、長女要送,下麵接著生下的弟妹也得送。有的地方,隻要舅舅健在,不管外甥年紀多大,都要堅持送羊。所送的羊,一般是一個孩子一對,同時還伴隨送些饅頭;有些地方還配以用白麵做的桃、石榴、青蛙等。送的麵羊小的一隻半斤或一斤,大的有五、六斤至十來斤。

送羊還講究一定的規矩和禁忌。如所送的羊,必須讓外孫、甥吃掉,別人不能染指。如果外孫、甥原就長時間住在外祖父家裏,到送羊時,要提前幾天將他們送回自己家中,然後才將羊送去。外孫、甥規定不準跟隨送羊的外祖父或舅舅一齊回自己的家,認為“隨羊走,妨舅舅;隨羊來,妨奶奶”,對舅舅、奶奶有衝犯。這種迷信禁忌現在人們已相當淡薄。

送羊的習俗在每年的六、七月間,這是因為在舊社會窮人隻有等到麥收以後才能有點白麵。而且,這段時間正是農村停鐮掛鋤的時候,夏播、夏鋤已忙過去,秋收尚未到來,可說是中原較為清閑的時節,自然是走親訪友送羊的最合適時間。

何以會流傳送羊的風俗的呢?據說與冀南的一個民間傳說故事有關係。傳說沉香打敗了他的舅舅楊二郎,用神斧劈開華山,救出他的母親以後,便要去斬楊二郎的頭,為母親報仇雪恨。三聖母苦苦相勸,沉香為他母親善良的心所感動,隻得停下,說:“看在母親的麵上,暫且留他一條性命。不過有一條,他每年必須給我送一對活羊。我年年要剝他楊二郎的皮,吃他楊二郎的肉。”(楊與羊諧音,用羊象征楊二郎)。楊二郎懼怕沉香的神斧,隻得答應每年給沉香送一對活羊。

賀喜儀式

滿月禮俗從它產生開始,遍及各地,成為人生禮儀中的重要內容。時至今日,在廣大農村,在城市鄉鎮,仍然演繹著這幕人生的禮儀喜劇。

在浙江杭州民間,小孩滿月有“洗兒會”的儀式:首先在滿月這天,親戚朋友攜禮聚集一起,煎香湯水於銀盆內,下洗兒裹彩線等,仍用彩線繞盆,謂之“圍盆紅”;接著尊長再以金釵和銀子攪銀盆之水,謂之“攪盆釵”;親戚賓客亦以金錢銀釵撒落盆中,謂之“添盆”。盆內置有栗棗兒,賓客中的少婦們爭先恐後取而食之,以為生男之征;然後給新生兒沐浴,剃落胎發完畢,將胎發裝入金銀小盒中,再用彩色的線結條纏繞小盒,妥為保管。最後,抱著孩子遍謝諸位親戚賓客,並抱人姆嬸房中,謂之“移窠”。杭州一帶富室官家,滿月都有此儀式。而平民百姓之家因經濟條件限製,則較隨便節儉些。

在廣東翁源,小孩滿月這天,待外家親朋諸友來齊後,正午,由長輩們(祖父母等)抱著穿簇新衣的孩子正式謁祖(家廟),即祭拜祖先,求列祖列宗賜福保佑,由此命名(乳名)。一般男孩由祖父抱,女孩由婆婆(祖母)抱;無祖父母的,由父母或其他家中長輩負責謁祖式。命好名後,還要用紅紙寫好,貼在祖堂神樓上或壁上。

在湖南湘潭民間,小孩滿月這天也要舉行敬祖儀式。即長輩(多由祖母)抱小孩向中堂上的祖宗神位敬拜三下,以“通告”祖宗,與祖宗打個照麵,求得庇佑;然後將小孩抱與眾賓客見麵,大夥兒談一些恭賀祝福的話。

滿月禮,哈薩克族語“科熱克托依”,即四十天禮,在嬰兒出生四十天時舉行。其儀式主要由婦女們參加,規模不大。凡參加儀禮者必須給嬰兒贈送衣服、紐扣、串珠以及貓頭鷹羽毛(吉祥物)等禮物。在儀式上,由婆婆(或德高望重的老婦人)教育媳婦(或產婦)如何撫養孩子,並用一個小勺往碗裏舀四十勺水,給嬰兒洗澡淨身。完畢後,要給嬰兒的全身擦羊油(用羊尾巴煉出來的油),邊擦邊拉四肢,然後給嬰兒剃頭發。剃完胎發後,接著舉行搖床禮。

搖床禮,哈薩克語“別塞克托依”,為嬰兒第一次睡搖床而舉行的儀式。主人家先請來左鄰右舍的婦女,由一位高壽婦人將嬰兒放進搖床,並綁在搖床上,然後將一個裏麵盛滿糖果、包爾沙克(油炸果)的容器放在搖床底部放尿盆的空處,同時老婦人橫跨在搖床上嘴裏不停地說:“嗤得嗎?嗤得嗎?”其意是:“拉了嗎?拉了嗎?”容器中的糖果象征孩子拉的大便,以此表示對嬰兒的祝福,祝福孩子像這位老婦人一樣高壽。儀式結束後,主人家要用茶點招待來賓。富裕的人家則要用“那仁”(肉和麵片混合的飯)或“抓飯”款待來賓。

土家族小孩滿月後,還要寄拜五行。即請巫師為嬰孩推論陰陽五行,看身上五行是否齊全。俗信,人身上須金木水火土五行俱備,若缺少一位,都不能健康成長。若缺水,就須寄拜於古井,在小孩滿月時母親要背著孩子去“見井水”。先用紅紙剪製雙鞋子,寫張寄拜帖,燒香奠酒,然後將紙鞋和寄拜帖貼於古井上,抱小孩向古井磕頭作揖;以水取一名字,男的取“水清、水保”,女的取“水秀、水妹”之類,意示古井神賜水於小孩了,小孩就不缺水了。若缺金,就寄拜於古碑、古石橋;若缺木,就寄拜於古神樹等等,總之缺少五行中哪行,就寄拜祈求,以消災祛禍,健康易養。

藏族人在嬰兒降生後七天內,不允許生人進入產房。七天後,早已聞訊的親朋女眷們紛紛前來“看月”。每個人的懷裏揣著一隻瓷碗,碗裏裝滿曲拉或紅糖,連同潔白的“哈達”,一起贈送給尚在繈褓中的娃娃。她們還要說一些吉祥話,誇獎嬰兒的五官和福運,以表達她們美好的祝願。此時,嬰兒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要當眾在馬群中挑選一匹良駒,言明贈送給他們心愛的孫兒(外孫),當他長到四五歲時正好乘騎。

剃發儀式

滿月禮中除了敬祖、慶賀“彌月之喜”儀式外,各地還有一些特有的儀俗。滿月剃發就是普遍流行的一種重要儀俗。滿月剃發,也叫剃頭、鉸頭、剃胎發、剃頭發、落胎發等。其儀式嚴肅而隆重,一般都要請理發師傅來剃,講究一定的規矩。

在湖南湘潭民間,小孩無論男女,滿月(30天)之日都要舉行剃胎發儀式。男孩不僅要剃胎發,眉毛也要剃去,使他以後眉毛長得整齊濃黑,擁有濃眉大眼之福相。

剃落胎發,並不是將胎發全都剃光,不少地方要將頭頂囟門一寸見方的胎發留著,叫“孝順發”、“孝順毛”、“百歲毛”。其實起初大約留著是為保護囟門的。因所留這塊胎發呈瓦片形狀,故也有稱剃“瓦片頭”的。浙江長興一帶卻有留胎發的習慣。生下男嬰,如果上麵兄姐已夭亡,就把胎發留著,直至成辮,俗叫“小辮子”。據說用小辮子吊住,鬼邪搶不去,可保孩子平安長大。這小辮子要等到成人後方可剪去呢!

由於保留了一些胎發,這樣就形成了不同的發式。江蘇吳縣男孩留桃形發,表示長壽;女孩則前後左右留四叢,紮小辮兒。蘇州地區將“剃頭”與“滿月”同賀。至剃頭時給前來賀喜的人贈以紅蛋,最多每份五隻,應“五男二女”、“五子登科”之數。而前來慶賀的近親好友、合家長輩全須送禮。給嬰兒剃頭的剃頭師傅自然要謝之以重禮,剃下的胎發細心保存。嬰兒剃好頭後便由娘舅抱著,撐把大紅油紙新傘,懷裏放本曆書,曆書的一角還用紅綠絲線串一枚“太平”小銅錢,出去“走三橋”,即太平橋、吉利橋、狀元橋這三橋。無非是圖個吉利,討個口彩。這種習俗與西南民族地區流行的“滿月逛街”有極近似之處。在吳縣角直一帶鄉村,要在小兒滿月、落囤腳(三至六歲)、笄禮(十三歲)時分三次舉行落發禮。滿月落發最為隆重,親朋好友都要送賀禮。禮物皆有定製,一般為雲片糕、蹄子、衣料和元寶錢之類。這些禮物都各有解釋:雲片糕,祈祝嬰兒潔白如雲,高出雲霄;蹄子,寓意母子手腳輕健,身體健康;衣料,象征錦袍加身,富貴榮華;錢則寓意壽至百歲,幸福如意,等等。

湖南新晃侗族地區在剃頭時要留一小團胎發直至周歲,如果不留則會被指責為忘了舅公。在江蘇如皋地區則換了一種說法,將嬰兒落胎發時腦後留下的一小綹頭發稱為“外婆家打囤腳子”,可以使外婆家糧食滿囤。待日後嬰兒隨母親去外婆家時再將其剃掉,稱“落囤腳”,表示囤腳子已在外婆家落下了。所以民間有“外婆家的囤子,外甥的份子”之說。

剃頭所用的湯,浙江、江西有的地方要由祖輩來煮。燒時,湯中放雞蛋、鴨蛋,這是專門用來酬謝剃頭師傅的。剃時,桌上要點燃“狀元紅”蠟燭,桌麵上鋪紅氈,上擺桃、麵等。請來的理發師到家中時,一進門就得邊走邊說:“一進大門步步寬,腳上踏著紫金磚,紫金磚上生蓮子,蓮子上麵落鳳凰,鳳凰不落無寶地,狀元一定出在你府上。”給嬰兒剃頭時,剃得不幹淨不要緊,但決不能把頭皮剃破。剃時,小孩一般由祖父抱著,有的則由有福氣的親友抱著剃頭。往往在剃胎發前,事先挖好一紮蔥,叫紮芸;備好一把斧,俗稱千年斧。這時抱孩子的祖父或有福之人腳下要踩著用紅彩(紅布或紅紙)包的蔥、芸、斧。待到胎發剃好,蔥和芸馬上由嬰兒父親去栽種。蔥與聰、芸和運、斧與富同音,腳踩蔥芸斧,意味嬰兒自幼踏在富貴、高運、聰明的福地上長大,必然聰明伶俐運道好。又由於蔥和芸生命力十分旺盛,栽於泥土便能生根,四季常青,故能預兆嬰兒像它們一樣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