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學會忍耐處世(1 / 1)

我國古代有首《六忍歌》富者能忍保家,貧者能忍免辱,父子能忍慈孝,兄弟能忍意篤,朋友能忍情長,夫妻能忍和睦。

古人雲:小不忍則亂大謀。這句話充分說明了忍耐處世與做人的關係。人生中總會遇到種種挫折,這個時候一定要識大體、顧大局,學會忍耐處世,否則就會遭受許多不必要的打擊。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非常善於忍耐,但他的妻子卻是一個眾所周知的悍婦。她冥頑不化、心胸褊狹,輕則破口大罵,重則大打出手。有一次,蘇格拉底正與學生們一起探討問題,他的妻子忽然闖進來,對著他就是一陣大罵,接著又在他頭上澆了一桶冷水。他的學生們本以為蘇格拉底要對她怒聲斥責,不料蘇格拉底隻是頗為幽默地說道:我早知道打雷之後總是要下雨的。

這個故事聽來很有趣,極具西式幽默。也許除了蘇格拉底之外,任何人即便不會大打出手,也會大發雷霆。蘇格拉底的表現卻不同於常人,由此可見他超凡的智慧與精湛純熟的人生修為。蘇格拉底說精於馬術的人,總是喜歡烈馬的,他把自己的妻子喻作一匹烈馬,選擇這樣的妻子,就是為了練習自己的“馬術”

試想一下,如果在當時,蘇格拉底對他的妻子“以彼之道,還施彼身”那後果會怎樣呢?不但會破壞了他與學生們探討學術的良好氛圍,弄得大家彼此尷尬,而且還會變本加厲地激怒妻子——不知道她還會幹出些什麼來,同時還會使一個睿智的哲學家的完美形象蕩然無存。

忍耐不僅是一種修養,還是一種智慧、一種能力。很多名人之所以能夠成功,就是因為他們具備深厚的忍耐功力。

近代史上的曾國藩就是一位善於忍耐的政治家。他曾經說過:居官以堅忍為第一要義。因此,他十分推崇“堅忍卓絕之行”主張在官場上與人交往時要“一味渾厚,絕不發露”他曾經寫過一副對聯:養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並以此來明誌、勵己、勉人。曾國藩雖然代表的是封建地主階級,有其必然的階級局限性,然而,他所提倡的“堅忍”卻是在任何時代都可取的。

忍他人所不能忍,才能為他人所不能為。漢初名將韓信年輕時家境貧窮,他既不會溜須拍馬,又不會投機取巧,整天隻顧研讀兵書,最後甚至連一天三餐中的兩餐都沒有著落,於是隻好背上家傳寶劍,沿街乞討。

有個小流氓看不起韓信這副寒酸迂腐的書生相,故意當眾奚落他說:你雖然長得人高馬大,又好佩刀帶劍,但不過是個膽小鬼罷了。你要是不怕死,就一刀捅了我;要是怕死,就從我褲襠底下鑽過去。說罷雙腿架開,立個馬步。眾人一哄而上,等著看韓信的笑話。韓信認真地打量著這個小流氓,想了一想,竟然彎腰趴地,從他襠下鑽了過去。街上的人頓時哄然大笑,都說韓信是個膽小鬼。

韓信忍氣吞聲,閉門苦讀。幾年後,各地爆發反抗秦王朝統治的大起義,韓信聞風而起,揮劍從軍,並得到漢王劉邦的重用,拜封為大將軍,統領全軍,威名四揚。韓信忍胯下之辱而圖蓋世之功,從此成為千秋佳話。

“燕雀安知鴻鵠之誌”一般人很難理解韓信的鑽襠行為,所以,周圍的人都恥笑他。但是,如果韓信當時一氣之下捅死了小流氓,按律當斬,自然就無法再施展自己的抱負。韓信忍辱負重,不因與小流氓爭一時之短長而毀掉自己的前程,這種忍耐精神,既不是屈服,也不是逆來順受,而是委曲求全,以暫時的退讓集聚力量。古往今來,以忍讓求大業者數不勝數,從越王勾踐的“臥薪嚐膽”到魏國司馬懿的“裝病奪權”人們在傳頌這些故事的同時,也在佩服他們的忍耐精神。如果勾踐和司馬懿不是以暫時的忍讓積聚力量,磨煉意誌,而是采取公然對抗的做法,將無異於自取滅亡,何談成就大業?

學會忍耐處世,是成就豐功偉業的需要,也是成功做人的需要,我們應當學習、提倡忍耐處世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