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我們不談山水
退休後,前國家主席胡錦濤去了很多地方,其中一處就是桂林。
2013年4月,胡錦濤與夫人劉永清到這裏小住。彼時,他剛剛卸下公職,一身輕鬆。有網友拍到他遊覽桂林疊彩山的照片,臉上滿是笑意;其中一張他與劉三姐扮演者黃婉秋的合影,還被中國網用於新聞圖片報道。
如同桂林其他山水景區,疊彩山環境很好,樹林陰翳,鳥鳴啁啾。隻是那天遊人並不太多。一位陪同人員記得胡錦濤當時還問:都說桂林旅遊很不錯,怎麼遊客這麼少?
當地官員多少感到緊張,答:時間尚早,很多遊客還沒到。不久後,遊人果然多了起來。
對這座城市來說,類似的尷尬依然存在。人人皆知“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正遭遇一場身份的危機。
一直以來,它都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的一座知名小城。描寫漓江風情的《桂林山水》是小學生的必學篇目;第五套人民幣20元麵值的背麵,也給它留下一席之地;國家領導人傾心於此,外國政要不斷來訪。
但在山水的赫赫聲名之下,人們對桂林城市的印象反而越來越模糊。
到過桂林的人,常常生出“一流山水,三流城市”的感慨,它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還該有更精妙的城市規劃來匹配。在中國進入旅遊市場爆發期後,麵對麗江、三亞這些後起之秀的挑戰,老牌旅遊勝地桂林似乎正在喪失江湖地位,“甲天下”的讚譽背後,也多了幾分複雜意味。
桂林是1949年後中國最早開放旅遊的城市,它是一張名片,也是一個樣本,在這座城市發展的糾結與突圍裏,有太多值得深究的細節。
最著名的三線城市
在桂林的一周,胡錦濤和夫人都住在榕湖飯店七號樓。飯店臨湖而建,風景優美。七號樓更是建在一座半島上,三麵環水,人景交融,如在畫中。
七號樓是一棟二層小樓,二樓有一個小餐廳,兩人常在那裏單獨用餐。雖然食材的安全檢疫流程複雜,他們的菜色品種卻相對簡單。這對夫妻的餐費一天才160元。離開前交過餐費,榕湖飯店開具的發票上印著:胡錦濤(兩人):1120元。
榕湖飯店是桂林唯一的國賓館。據飯店總經理辦公室主任廖忠強介紹,榕湖成立六十年,共接待了數百位國內外政要。尤其是中國國家領導人到訪桂林,必定在此下榻。1949年後,桂林城的所有榮耀與盛名,都與此地有關。七號樓是榕湖飯店入住領導人最多的建築,有“總統樓”之稱。包圍著這棟白色小樓的是桂林四大內湖之一的榕湖,由此登船,沿城中水道而下,便能進入漓江。
桂林建城的曆史,可以追溯到秦。自唐宋起,就不斷有官民到桂林遊玩的記載。人們留下的詩畫石刻,成為桂林最好的廣告詞。到抗戰時期,茅盾、徐悲鴻等眾多文化大家聚集在此,群星閃爍程度,不亞於西南聯大時期的昆明。
1949年之後,政治人物的青睞又為這座城市塑造了新的江湖地位,執掌國柄者的到訪,成了它最好的宣傳片。廖忠強翻出飯店裏的題字簿一一介紹,除了毛澤東外,幾乎所有的革命領袖都曾到過桂林。
周恩來到桂林是1960年。當時他與陳毅一同偕夫人泛舟漓江,提議當地官員可以在兩岸種些鳳尾竹,既可保持水土,又可美化風光。總理一句話,造就了今天漓江兩岸的竹林美景:他走後,當地政府立即發動沿岸群眾,興起種竹運動。
桂林對周恩來意義特殊。抗戰期間,他曾三次抵桂,指導八路軍辦事處工作,並就抗日統一戰線問題與國民黨保持溝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又得知,年輕時與自己在天津鬧學潮的一位女同學也在這裏生活。此次周恩來到桂林,一個目的就是尋訪舊友。
除了領導人懷舊休憩,桂林更成為外事接待的重要一站。當時中國經濟基礎薄弱,無論城市麵貌還是旅遊設施發展都很滯後,有朋自遠方來,自然造化的桂林山水就成為很好的招待禮遇。1963年,陳毅陪同中國人民的老朋友西哈努克親王訪問桂林,情之所至,留下詩句:“願做桂林人,不願做神仙。”
國外元首來桂林的人數,一點也不比國內領導人少。由榕湖飯店編撰的《榕湖家書》上列出了93次中國領導人的接待活動,接待外國政要,則有101次。於是,桂林平均每年都會有一兩次亮相世界媒體的機會,通過這種方式,很快聲名遠播。
1973年,國務院公布首批對外開放旅遊的城市名單,桂林名列其中。據《桂林通史》記載,同一年,桂林成為僅次於北上廣的第四大旅遊城市。這之後近二十年時間裏,桂林接待外國遊客的數量僅次於北上廣深四座城市。1979年中國銀行發行外彙券,桂林象鼻山被印在50元麵值外彙券的正麵。偏隅西南的桂林,成了中國最知名的三線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