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與編

讀與編

記者手記

這些年,“城鎮化”的名號叫得響亮,河南、山東更是如此。挖掘機整日整夜地開,依然有農民排著隊等著進城。

幾位當地的基層幹部把我們領進一位農民嶄新的別墅裏,他們一家被成功地“城鎮化”。采訪過程中,他們不停地感謝領導,這些感激的話像是背熟了的課文,總讓人覺得有點虛假。

一切看似井然有序,外麵陽光燦爛,但離開當地幹部後,我們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即將拆遷的村莊裏,一對老夫妻長時間沉默地坐在自己家門口。他們為即將繳納的8萬元上樓費而發愁,一位中年婦女十年辛苦經營的養豬場無處搬遷、還有即將遠赴外省打工“光頭哥”……

農民從來都是即使有痛苦也不敢說,或者不知道找哪裏訴苦。在我們的采訪中,他們左顧右盼,確定安全之後,才敢悄聲傾訴自家“苦難”,艱難的傾訴之後又擔驚受怕,擔心被一些領導穿“小鞋”。

姑且不論這個地方是否應該“城鎮化”,更不談城鎮化是否有“躍進”嫌疑,我們隻想說,地方政府在快步城鎮化的過程中,在瘋狂整合土地的同時,不要太過於重視政績,忘記了這些生活在底層的弱勢群體,他們不應該成為城市發展的犧牲品。

我們希望,再次踏足這塊土地時,他們已經不再流淚。

編輯絮語

代表委員關注《民生周刊》

三月京城,晝暖夜寒。15日深夜,人民日報社9號樓《民生周刊》編輯部裏,燈火通明,暖意融融,編輯記者們正在為今年最後一期“兩會特別報道”忙碌著。

自創刊以來,《民生周刊》成為每年指定進入全國兩會的媒體之一。兩會期間,上會記者及其他各方不斷向編輯部反饋信息,《民生周刊》成了今年兩會搶手的刊物。

3月11日下午,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省長魏宏在駐地接受媒體記者來訪時,桌上放著的唯一一份報刊,就是今年第7期《民生周刊》。魏宏省長說“這是一份重要的刊物”,他對封麵報道選題和內容表示讚賞。

3月13日上午,在浙江代表團駐地金霖賓館,《民生周刊》受到代表熱捧,短短一小時,擺放在各樓層的《民生周刊》就被取完,沒拿到刊物的代表還向記者索要。當天下午1點,在陝西和湖南代表團駐地,擺放於各樓層的《民生周刊》隻剩下零星幾本。

第7期《民生周刊》封麵報道“危險地方債”,引起了不少地方市長的共鳴。湖南代表團一名代表在分組討論發言時結合《民生周刊》的報道,坦誠債務壓力大,呼籲想辦法解決。

3月16日,在山東、江西、雲南、福建代表團駐地“職工之家”,《民生周刊》同樣受到歡迎。第8期的封麵報道“偽城鎮化迷途”,再次引起代表們熱議。

全國政協委員、四川省政協副主席趙振銑對《民生周刊》記者說:“《民生周刊》是一份定位很好、選題很好、內容很好的新聞雜誌。”全國人大代表、福建泉州市委書記黃少萍對《民生周刊》評價非常高,她說,在福建代表團駐地,各地市長幾乎人手一份,“內容不錯,很有看頭”。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惠州市旅遊局局長黃細花“希望通過《民生周刊》讓全國的讀者知道惠州這個秀麗的南國城市”……

《民生周刊》在兩會代表委員中受到歡迎,得到認可,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我們將繼續努力,力爭讓每一期《民生周刊》都能成為讀者的“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