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京滬高速鐵路開工,十二局集團項目標準化管理實驗室也隨之成立。集團公司總工程師兼京滬高鐵項目常務副經理高治雙、集團公司總會計師王錦友,親任實驗室主任,下設17個專家組。到2008年年底,實驗室製定出台14個方麵84項管理製度,內容涵蓋項目管理的所有專業、所有崗位的工作質量標準。企業利用京滬高鐵施工平台,既要創造世界一流高鐵工程,還要培育世界一流建築品牌。
建築施工企業的研發能力就整體情況來說還非常弱,沒有強大的研發能力就不可能創造出有市場競爭力和生命力的品牌。“做好科研項目的規劃,確明目標,周密部署;建立有效的獎勵機製,重獎科研項目有功人員;提升科研開發水平,重點立項高水平、上檔次的科研項目;深入探索科研開發機製和模式,以機製激發科研創新積極性;嚴格落實好研發費用,對科研項目完成情況進行定期檢查,納入製度化、程序化軌道”。在十二局集團2009年度科研項目管理專題會上,王錦友就如何加強企業研發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十二局集團已經建造和正在建設的工程,就有很多“世界第一”:世界海拔最高的青藏鐵路,施工過程就是解決高寒缺氧條件下“生命健康、生態環境、高原凍土”等世界級難題的過程;世界最長的富水黃土隧道鄭西鐵路張茅隧道;世界最長的強湧水特殊地質隧道宜萬鐵路齊嶽山隧道;廣深港鐵路獅子洋隧道,也要破解十幾項全國甚至世界級施工難題,工程才能交卷;新延安站、新蘇州站、新西安北站,都含有世界頂尖級施工技術元素;京滬高速鐵路綜合施工技術,必然是世界先進水平,就連一顆石子也要符合世界同類產品的最高標準……
我們建設世界一流工程,我們更要收獲世界一流創新成果。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在經濟活動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以實現生產要素的新的組合。要實現生產要素的新的組合,就需要有新的生產理念、新的生產方式、新的生產技術,這就必然衍生出技術創新、製度創新以及其他方麵的創新。因此,作為一種企業行為或社會現象,創新不是單項的而是包括多項要素在內的係統工程。創新成果需要精心培育,創新體係需要認真建立,有了成果就要及時收獲,否則丟在地裏就自生自滅失去價值。隻有創新成果的累積,才能不斷積累企業的稀缺資源。按照供給和需求的邏輯,誰在經濟生活中擁有稀缺資源,誰就擁有談判的力量。
名不會徒生,譽也不會自長。我們不僅要抓住機遇大幹,而且要會幹;對尖端產品生產,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要用一絲不苟的精神,用百分之百執行規章製度、技術標準的精神,用創新的精神去創造“中國製造”的良好聲譽,去挺起“中國製造”的脊梁。
2009年4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