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何處是鄉關——想家的時候更想為家做點事(1 / 1)

“春節就在太原?”

“春節沒有回老家?”

新春佳節期間,無論是打電話還是見麵打招呼,幾乎都是這樣千篇一律的問候。從跨進十二局大門的那一天開始,我們就已經習慣了這樣的春節問候。

因為老人生活在老家的緣故,前些年,幾乎每年都要“有錢沒錢回家過年”。每年都把春節“回家”作為一個道德表達的渠道。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把老家當作“家”的意識慢慢淡化,直至將其變成一種形式、一種概念、一種記憶。於是,幹脆將老人帶到現在的住所,把老家那個“家”的概念徹底抽空了,也就很少再回老家了。

思鄉之情的淡化,並不是道德的背叛,因為老人在哪裏,家就在哪裏。如今孩子走上工作崗位,也就順其自然地將其父母所在地當作他們的老家了。春節孩子回家過年,初四就要回單位,親戚朋友不理解:“他們初十才上班,這麼早回去幹嗎?”我卻毫不猶豫地為他們買了返程車票。因為他們回家過年,純屬為了道德層麵上的走近,而在信息交流、生活依附上已漸漸遠離了。

“家是人生流浪過程中的一個臨時住所”。對“家”更現實的表述,應該是人在哪裏工作,家就在哪裏。因為我們的朋友、事業、理想、人生價值、愛恨情仇、苦辣酸甜,都與我們的工作單位緊密相連。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人是社會動物,如果我們置身一個環境,盡管是我們曾經十分熟悉的環境,但思想、觀念、文化、習慣都有差異,哪裏還有“家”的感覺?一位家住江南水鄉的老同誌,工作的時候曾信誓旦旦:“退休我就回老家安度晚年。”結果,真退休了,回老家還沒有待過一周,就迫不及待地回到老單位。“鄉音無改鬢毛衰”,“笑問客從何處來”,在老家的感覺總是有些尷尬。

愛家、愛企、愛事業、愛崗位,並非政治口號,也非職業教化,而是實現人生理想的客觀需求。上崗靠競爭、企業靠市場、退休靠社會,於是,人們不免要問:企業可靠嗎?單位可靠嗎?崗位可靠嗎?憑什麼要將這些與家聯係在一起?這不由使我想起,在寬闊的湖麵上,一隻漁船在風浪中顛簸,漸漸地駛近岸邊,飄來了飯菜的香味,也帶來了孩子們的嬉笑。兒時在老家常常見到這種情景,漁民們在船上安之若素,舉止泰然,漁船雖小,各種生活用品一應俱全。在岸上的人看來根本靠不住的船,就是漁民們漂流在歲月長河裏溫馨的家。在煙波浩渺的湖麵上,或者風平浪靜,或者波濤洶湧,漁民總要麵對,但隻要他的船是牢固的,他的家就是安穩的,外麵的一切都會由此化為美麗的風景。

十二局,是“十二局人”的家。發春節慰問信,史道泉董事長特意要求業務部門加上一句,對從十二局走出去的“十二局人”致以節日問候,對為了十二局的發展給予熱情幫助親切關懷的社會各界和國際友人表示感謝。因為他們也與十二局員工一樣,都為這個“家”做了很多事。一個單位一個小家,一個企業一個大家,家的溫馨溫情溫存,天南海北一家親。

走到一個陌生的行業、陌生的環境、甚至是異國他鄉,如果碰到一位並不認識的同鄉,最多隻是寒暄幾句的匆匆過客,但若巧遇本企業的員工,盡管未曾謀麵,也會倍感親切,甚或留下聯係方式,日後更加緊密。因為我們共同擁有一個“家”,共同為“家”做點事,共同享受著家的溫暖,共同維護著家的尊嚴。

再和美的家也要彈奏鍋碗瓢盆交響曲,再溫馨的家也難免有俗務瑣事、閑言碎語、嘰嘰喳喳、吵吵嚷嚷。因為家的包容性、家的現實性、家的客觀性,決定了我們不能對家有太多的苛求,不能對家有太多的指責,不能對家有太多的挑剔;決定了我們對家無可替代的歸屬感。我們隻能各盡其能,共同維護家的團結、安寧與幸福。一年一度的工作會,客觀地說,往往是形式高於內容,但如同國人春節都要回家一樣,這是企業管理者和廣大員工的精神加油站,是盤點成果的展台、文化表達的渠道、信息傳遞的平台、經驗交流的講壇。一年的辛勞,腰酸背痛、身心疲憊、喜怒哀樂,“神馬都像浮雲成為過去”,然後,大家又抖落一路風塵,帶著“滿滿的信心和滿心的期待”出發,去追尋支撐起“家”的幸福路。

對家的貢獻有大有小,享受家的溫暖有多有少,但總是要有貢獻,總該要有溫暖。與其效益搞虧了,信譽搞差了,回“家”的時候“無顏見江東父老”;莫如離“家”時候提前規劃好,想方設法多為家裏做點事,來年“大包小包”帶著豐碩的成果向家中報喜。企業總是要麵對變幻莫測的市場、波詭雲譎的環境,但隻要每一個家庭成員對家庭無限忠誠,幹工作艱苦努力,對事業不懈追求,就能共同營造一個溫暖的港灣,就能堅守家的和美、喜慶、興旺、富庶、團圓的文化價值。

鄉關何處,十二局在哪裏,哪裏就是我們的家。因為努力了奉獻了,我們才有資格為“家庭”繁榮富強而自豪;因為艱辛了付出了,我們才有資本為“家族”光榮興旺而驕傲。

2011年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