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論新聞要貼近青藏線(1 / 1)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在中央宣傳文化部門負責人會議上強調,新聞工作要“三貼近”,要始終堅持正確的導向,把體現黨的意誌同反映人民心聲結合起來,深入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第一線,把鏡頭對準基層,把版麵留給群眾,多用群眾語言,多聯係群眾身邊的事例,多采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多報道有實在內容、有新聞價值的事情。

隨著青藏鐵路全麵開工建設,廣大鐵路建設者在解決生命健康、高原凍土、環境保護等世界級難題的過程中,也為新聞工作者提供了真實感人、鮮活生動的新聞素材。但是,新聞宣傳特別是對青藏線的宣傳,絕對不能憑經驗、憑感覺、靠道聽途說,不能因害怕那裏惡劣的自然環境,畏懼路途艱險,而不敢真正貼近青藏線。新聞不貼近青藏線,對那裏的一切就沒有發言權!

因為,隻有走上高原,走過西大灘,跨越昆侖山,闖過“鬼門關”,翻過唐古拉,才能弄清特殊的地理環境給人們心理、生理、生活和工作帶來的各種變化,才能將新聞宣傳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我們的手中。隻有貼近那裏的實際,你才能弄清什麼叫“高溫凍土”、什麼叫“熱融湖塘”、什麼叫“凍脹丘”、什麼叫“飽冰凍土”、什麼叫“含土冰層”,才能知曉“冰爆”並非“冰雹”的筆誤,以及那些數不清的專業名詞與建設鋼鐵大道的內在聯係;隻有貼近那裏的生活,你才能理解正常的感冒怎麼會導致死亡、肺水腫腦水腫怎麼會奪去寶貴的生命、“過了西大灘兩眼淚汪汪、過了五道梁難見爹和娘……”何以成為朝聖者留下的生死標牌;隻有貼近那裏的職工,你才能真實地感受到吃飯怎樣憋氣、洗臉如何困難、步履何以沉重、如廁怎樣費勁、睡覺需怎樣謹慎,你才能感受到他們的感情是怎樣的脆弱、他們的意誌是怎樣的堅強。

越貼近實際,才能越接近真理。貼近青藏線,宣傳青藏線,與廣大鐵路建設者一樣,走近青藏高原的狂風暴雪,走近那裏的冰川冰爆,走近工人們的高原生活,體驗那裏的高寒缺氧,將青藏鐵路建設中獲得的科技成果、湧現的動人事跡報道出去,是新聞工作者的神聖使命。惡劣的高原環境,考驗著新時代中國工人的吃苦奉獻精神,也考量著新聞工作者的政治素質、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在這裏,我們必須付出比在內地更為艱苦的努力,才能采寫出符合青藏線實際的新聞作品。新聞工作者永遠是現實生活的學生,永遠是艱苦環境的體驗者,永遠是“新近發生事實”的發現者。我們應該克服一切困難,上青藏線去,到最艱苦的生活環境中去,捕捉鮮活的素材,傾聽建設者的心聲,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探尋他們的心路曆程,進而真正領悟新時代的中國工人在人類難以生存的無人區用智慧、汗水和奉獻創造的青藏精神。

新聞要貼近青藏線,要發揚不畏艱險、樂於奉獻、挑戰極限、勇攀高峰的精神,深入工棚、深入工地、深入火熱的現實生活,用我們的辛勤勞動,不斷采寫出優秀新聞作品,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地展示新世紀國家重點工程建設者的風采,將廣大建設者在青藏高原創造的精神財富,置換成奮戰在全國各條戰線上廣大勞動者的共同財富。

2004年4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