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涓細流,彙成江河。千回百轉,跌宕起伏,咆哮奔騰,直瀉千裏,描述了江河流向大海的艱難過程。
過程的目的就是為了增值,不增值的過程沒有意義。成本是在過程中的資源消耗的總和,是換取過程增值或結果有效的代價。過程是一種手段,通過過程可以把人、規程、方法、設備以及工具集成,進而產生期望的結果。
成本管理,積累經驗,提升水平,增強效果。考察,考什麼?取經,取什麼?學習,學什麼?習慣於聽彙報、翻簡報、看年報,也許能看到一個碩大無朋的果實、一組令人振奮的數據、一幅流光溢彩的畫卷。但是,對於果實的成長過程、數據的形成過程、畫卷的創作過程,缺少嚴謹的追問、真實地還原和科學的解析,考察就會失察、取經難取真經、學習不得要領。
過程是一個集成。刪繁就簡是集成,去粗取精也是集成。成本管理中,有很多看似孤立的元素,看似獨立的要件,看似分立的個體,必須通過科學的方式、形式和格式集中在一起,統一在一起,聯係在一起,形成一個有機整體,才能更加有效地降低運行成本。集成過程,不是堆積、捆綁、拚湊的過程,而是精密、精細、精致的過程。相互矛盾互相抵觸不能集成,各自為政占山為王不能集成,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不能集成。集成是相互支撐相互補充相得益彰相輔相成。沒有集成,電腦永遠是無數線路、元器件的堆積體;沒有集成,就沒有現代文明。有很多製度規定,有很多條條框框,有很多措施辦法,如果沒有集成,在實際操作中,就如同進入堆積如山淩亂不堪的材料庫,管理者無從下手無所適從無能為力無濟於事。
過程是一個係統。規則規範規程,是係統的核心部件,功能性能功率功效結果,是係統的目標值。係統是由上而下的通達,是自下而上的順暢,是前後左右的有序。係統的建立,不能靠長官意誌,也不以管理者的主觀意誌為轉移。如果隻順著管理者自己的思路單向思維,很容易越想越通暢,越想越容易,越想越跑題,越想越離譜,隻有全方位思考多角度思考,才能扣題、靠譜。要對係統流經的每一個河段、每一片水域、每一處窪地都有清醒的認識,都有真切的感受,都有理性的認知,才能真正增強係統的抗幹擾能力、抗災害能力、抗風險能力。
過程是一個循環。循環不是簡單的重複,是環環相扣、相互依存,是力的轉化,是衰減與遞增並存。不是在螺旋中下沉,就是在螺旋中上升。不斷增強對規則的認識、對矛盾的化解、對環境的和諧,才有可能從低層次徘徊、低水平重複、低效率運行中解脫出來,才能有效推進管理升級。做精微循環,做好小循環,做實中循環,做強大循環,在循環中認識規律,調整思路,改進方法,轉動上升的螺旋,積蓄遞增的能量,增強發展的動力。
一本本台賬有沒有假賬,一套套新規有沒有硬規,一條條標準有沒有水準?“立法如林、執法如零”,這種“法”就會淤塞河道,就會影響通暢。成本的過程管理,需要的不是操作性不強的“景觀式製度”;不是權利義務不對等的“管製性規定”;不是缺乏全員參與的“閉門式規則”。而是需要管用的、貼近的、切實的、開放的“關鍵性幾條”。
不會過程控製,隻會秋後算賬;不會過程點題,隻會終點判卷;不會過程校正,隻會目標考核。這樣的成本管理,也就失去了科學的支撐、基礎的鋪墊、健康的保障。過程千變萬化、氣象萬千、異彩紛呈,政治成本、政策成本、環境成本、文化成本都是不可控成本,都是可能在管理過程中發生的成本。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謀事”是過程,“成事”是結果。隻有在謀事、做事中感受過程,獲取經驗、方法、教訓,才能感天動地,贏得“成事”。
鄒韜奮說:“前途是光明的,但是過程卻是艱苦的。”特點在過程中呈現,重點在過程中突現,難點在過程中再現。離開過程的管理,是回避矛盾的管理,是無視困難的管理,是欲速不達的管理,是投機取巧的管理,是難得善果的管理。
清理泥石流,打開堰塞湖,挖走淤積體,疏浚“中下遊”。過程控製是考量成本管理成敗的一個重要手段。馮雪峰說:“一個偉大的旅行,換言之,就是一個永遠走不完的過程!”創造財富,管理財富,珍惜財富,我們正行走在“一個永遠走不完的過程”。
2011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