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川四夢”是明代最偉大的文學家、戲劇家湯顯祖(1550-1616)的四部傳奇劇作,又稱玉茗堂四夢,指《牡丹亭》、《紫釵記》、《邯鄲記》、《南柯記》四劇。前兩個是兒女風情戲,後兩個是社會風情劇。或許“四劇”皆有夢境,才有“臨川四夢”之說,或許“四劇”本身就是其畢生心血凝聚成的人生之夢。
湯顯祖創作的第一本完整的傳奇是《紫釵記》。該劇主要以唐傳奇《霍小玉傳》為本事,也借鑒了《大宋宣和遺事》中的部分情節。演述唐代詩人李益在長安流寓時,於元宵夜拾得霍小玉所遺紫玉釵,遂以釵為聘禮,托媒求婚。婚後,李益赴洛陽考中狀元,從軍立功。盧太尉再三要將李益招為嬌婿,反複籠絡並軟禁李益,還派人到霍小玉處訛傳李益已被盧府招贅。小玉相思成疾,耗盡家財,無奈中典賣紫玉釵,卻又為盧太尉所購得。太尉以釵為憑,聲言小玉已經改嫁。豪傑之士黃衫客路見不平,將李益挾持到染病已久的小玉處,夫妻遂得重圓。《紫釵記》著重塑造了霍小玉和黃衫客兩位令人敬重的人物形象。
《南柯記》共四十四出,取材於唐傳奇《南柯太守傳》。該劇敘淳於棼酒醉於古槐樹旁,夢入螞蟻族所建的大槐安國,成為當朝駙馬。其妻瑤芳公主於父王麵前為淳於棼求得官職,因此他由南柯太守又升為右丞相。隻為檀蘿國派兵欲搶瑤芳公主,淳於棼統兵解圍,救出夫人,但夫人終因驚變病亡。還朝後的淳於棼,從此在京中淫逸腐化,為右相所嫉妒,為皇上所防範,最終以“非俺族類,其心必異”為由遣送回人世。此劇既敘官場傾軋、君心難測,亦狀情癡轉空,佛法有緣。
“臨川四夢”中,藝術成就僅次於《牡丹亭》的劇作是《邯鄲記》。全劇三十折,本事源於唐沈既濟的傳奇《枕中記》。《南柯記》與《邯鄲記》都是以外結構套內結構的方式展開劇情,但《邯鄲記》的兩套結構要精巧得多,不像前者有散漫拖遝之感。
此劇的外結構演述神仙呂洞賓來到邯鄲縣趙州酒店,聽久困田間的盧生述誌。盧生對窮愁潦倒的生活滿腹牢騷,聲言“大丈夫當建功樹名,出將入相,列鼎而食,選聲而聽,使宗族茂盛而家用肥饒,然後可以言得意也”。呂洞賓即刻便贈一玉枕,讓盧生在夢中占盡風光得意、享盡富貴榮華,同時也受盡風波險阻,終因縱欲過度而亡。一夢醒來,店小二為他煮的黃粱飯尚未熟透。在神仙點破後,盧生幡然醒悟,拋卻紅塵,隨呂洞賓遊仙而去。這樣一個帶有遊戲性質的外部框架,將全劇的主體內容整個包裹起來,使得盧生所創建的轟轟烈烈的功業及其所處的社會政治環境,都成為有跡可尋但卻毫無價值、全無意義的虛妄世界。這是對明代官場社會的深刻鞭撻和總體否定。
湯顯祖最成功,影響最深遠的劇作還是又稱《還魂記》的《牡丹亭》。這部傳奇以明人話本《杜麗娘慕色還魂》為藍本,鋪敘了一個驚心動魄,卻又饒有意義的愛情故事:南安太守杜寶的女兒杜麗娘,早已厭倦封建禮教的禁錮,產生了追求幸福、解放個性的強烈要求。某天,她背著嚴厲的父親和迂腐的老師,偷偷地來到春光爛漫的後花園,並在遊園之後夢見與理想的對象柳夢梅相會,醒來之後,為幸福的幻滅和現實的冷酷而痛苦絕望,鬱鬱而死。一縷幽魂,不甘屈服於命運,仍在人間飄蕩。三年後,她所思戀的柳夢梅也為尋訪夢中人來到此地,從拾得杜麗娘的畫像觸動心靈深處的感情,得與杜麗娘的陰靈相會。在杜麗娘幽魂的指使下,柳夢梅掘墓開棺,杜麗娘終於在情的感召下起死回生,兩人結為夫妻。臨安應試,柳夢梅高中狀元,杜寶雖然拒不認婿,卻無法改變起死回生的杜麗娘自由選擇丈夫的強烈願望,也不敢違拗皇帝的調停。一對青年通過艱苦曲折的鬥爭,取得了保衛愛情和反抗禮教的重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