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足本身是一種內心的感覺,財富是讓你感覺富足的最有力工具之一。在這個經濟社會中,人的成功標誌和價值,更多的是依靠擁有財富的多寡來衡量的。有錢人,已不僅僅是個簡單的名詞,它早已成為了一種身份,甚至是榮譽的象征,例如李嘉誠,他因富而名,受萬民景仰,甚至已經成了中國人中年輕創業者的偶像。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有了錢確實可以解決很多問題,消除很多煩惱,甚至有些事情,隻有有了錢才能夠做得更好,例如做慈善,富如比爾·蓋茨、沃倫·巴菲特等為慈善做出的貢獻當然遠遠大於普通老百姓。
當今,“要嫁個有錢人”成為很多女孩的口頭禪,但更為明智的做法應該是依靠自身的智慧,創造成為富翁的機遇,成為財富的擁有者。
很多人處在一種狀態之中,就是如果你問他:“你想成為富足的人嗎?”他答得非常幹脆:“當然想!”但是他依舊每天照搬地過著自己原有的生活,追求財富成為一句空話,他們一直保留著這個美好的願望,卻沒有實際行動,理財的火種就此永埋地底。
猶太人中間流傳著一個智慧與財富的笑話。
一位學者和哲學家在一個富翁家低聲下氣地做事。
學者問哲學家:“智慧與金錢,哪個更重要?”
哲學家說:“智慧當然比金錢重要。”
“既然如此,為何學者、哲學家要為有錢人做事呢?而有錢人卻不為學者、哲學家做事?”
“這很簡單,學者和哲學家知道金錢的價值,而有錢人卻不懂得智慧的重要性。”
簡單地來看,哲學家的說法很有道理:知道金錢的價值才會去為有錢人做事,而不知道“智慧”的重要性才會對學者和哲學家傲慢十足。但我們若追究更深層的調侃,則有更加深遠的意味:既然學者和哲學家知道財富的價值,為何不能運用智慧去賺取大錢,而願意承受有錢人的奴役,賺取那份不成正比的“嗟來之食”呢?這就是在現實中很多聰明人的現狀,他們財富的火種沒有被點燃。
美國成功學大師安東尼·羅賓對數百位白手起家的百萬富翁的早期心理進行過深入的探查和分析,他發現這些財富的擁有者均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對財富強烈的占有欲望。很多白手起家的人從一開始就是以獲得財富為主要目標的,獲得財富就是他們最大的欲望。當他們的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他們才會把獲得財富當作一種樂趣和事業。
在一個富翁的院子裏,有一個老清潔工人,他看上去已經很老了,並且隻會做一些院子裏的清潔工作。他每天的工資是3美元。
一天,老清潔工人很困惑地問那個富翁:“先生,我看到每天都有大量的金錢進入您的銀行,為什麼您可以輕鬆地賺到那麼多的錢,過著富裕的生活,而我每天隻能清掃院子,過著貧窮的生活?我希望能得到您的指點,賺到比現在更多的錢。”
富翁說:“你會什麼呢?”
老清潔工人想了一下說:“我現在已經很老了,隻能清掃院子,修剪院子裏的一些花花草草。”
富翁想了一下說:“對了,你可以種植樹木啊,這不就是你的特長嗎?”
富翁接著說:“現在市場上的樹苗一株是30美元,五年後樹苗就可以成材,一棵樹可以賣到800美元。我有一個90畝的農場,可以種植10000棵樹苗,五年後就可以獲利770萬美元。如果你願意種植樹苗,我可以投資,讓你來管理,五年後我們平均分配所獲得的利潤,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