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有兩類人是把握不住機遇的。第一類人說:“我沒有成功是因為一直沒有機遇。”另一類人則坦誠地告訴你:“我從來不善於把握機遇。”第一類人,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浪費了機遇,一直傻傻地等待機遇降臨到他的身上,卻忽略了身邊有很多東西都是可以把握的。其實,機遇很多時候就是在你不經意間悄悄地來,它不會敲鑼打鼓地告訴你它來了,這就需要你有敏銳的洞察力和判斷力;第二類人,雖然認識到了自己的缺點,但是由於主觀原因,如知識能力等方麵的因素,隻能眼睜睜地看著機遇溜走。當然,我們不否認,是否能把握住機遇,也會受到客觀條件的影響。但是,最起碼我們要從自身角度來重視這個問題,排除一係列自身的因素,迎接機遇。
要想把握住機遇,就必須客觀地認識自己和周圍的事物,正確地看待自己。要努力改善自身,否則你永遠看不到機遇,永遠不會感到自己在進步,永遠不會覺得自己會獲取成功。數學家華羅庚說過:“機遇隻給那些有素養的人,隻給那些善於獨立思考的人,隻給那些具有鍥而不舍精神的人,而不會給懶漢。”生理學家貝弗裏奇也說:“機遇隻偏愛那些有準備的頭腦。”
渥淪·哈特葛倫博士是研究南非樹蛙的專家,他從南非樹蛙的身上提取了世界上極為罕見的一種能預防皮膚傷病的藥物,從而一舉成名。他曾經問過一位年輕人是否了解南非樹蛙,年輕人坦白地說不知道。博士誠懇地說:“如果你想知道,你可以每天花5分鍾的時間閱讀相關資料,這樣,5年內你就會成為最懂南非樹蛙的人,成為這一領域中最具權威的人。”年輕人當時未置可否,但他後來悟出了這段話的意義,開始像博士一樣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專項上,終於成就了一番大事業,這個年輕人叫伍迪·艾倫。
機遇隻同積累了優勢的人交友,隻與做好了準備的人握手。隻有進行優勢積累,才能得到機遇的青睞,因為時機隻垂青於那些具有求索眼光的人。我們每個人都想做一個成功的人,要成功,就要做好知識能力的儲備,“倉庫”裏的東西越充足,你的成功概率就越大。對於那些沒有準備的人,其實,一開始就已經輸了,因為對前途沒有規劃,一直遊離不定,可到你失去機會的時候才依稀看清了該走的路,那已經晚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