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絕望的時候,有錢人能夠看到希望,所以他們不會注定一輩子貧窮。我們也要從夾縫中看到桃花源,任何時候都要給自己希望,這樣,就不會淪落、落魄。
當今世界,提起鋼鐵業,人們很容易一下子就想到“鋼鐵之王”——米塔爾。2006年,米塔爾的鋼鐵銷售額達到885億美元,利潤118億美元。米塔爾家族總銷售收入將高達900億美元,成為印度最富有的家族。2006年7月,米塔爾抓住了機遇,以332億美元成功收購歐洲最大的鋼鐵集團阿塞洛,年產鋼量合計超過1.1億噸,規模上高出排名第二的日本鋼鐵三倍之多,從而成為全球新一代的“鋼鐵之王”,而米塔爾也一舉成為了印度的首富。
米塔爾總是能在理財過程中覓得良機,一個好的機遇能夠讓你獲得一片“桃花源”。
拉克思密·米塔爾生於1950年,由於是家中的長子,父親給他取名為“拉克思密”,是“財富之神”的意思,寄予了父親對他的厚望。
為使孩子成為真正的財富之神,父親從小就對米塔爾嚴加地管教,即便是上了大學以後,父親仍要求他每天早上6點起床,然後去上學,放學後到父親的鋼鐵廠,去學習鋼鐵技術、經營以及團隊管理等實際的知識。
正是父親的言傳身教,耳濡目染,米塔爾不僅與父親一樣愛上鋼鐵產業,深諳鋼鐵廠的管理,他在蟄機待伏,等待機遇的到來。
1976年,父親派米塔爾前往印尼去賣一塊地,但是米塔爾到達那裏後,迅速對周邊商業環境進行了認真地考察,他發現自己的機會來了。於是,他建議父親不要賣出這塊地,說出了這塊地的商業價值,並且力薦父親在這塊地附近建立一家鋼鐵廠。
早在上大學期間,米塔爾就已經開始在父親的鋼鐵廠實習。即便從大學畢業後算起,到1976年,他也已經在父親的鋼鐵廠學習了7年。父親聽了米塔爾的考察結果後,同意了他的請求,並且讓他留下來。去督辦鋼鐵廠的項目,並且答應鋼鐵廠建成後,將交給他去打理。
1977年,米塔爾的第一座海外鋼鐵廠竣工了,米塔爾抓住了人生的第一次機會,擁有了一個可以獨自表演的舞台,開始了他人生的第一步理財計劃。
為了經營好鋼鐵廠,他每天至少工作12個小時,有時工作14個小時,甚至更多,摸索出一套市場開拓技巧和如何削減成本與技術創新等。
由於進口原料太貴,為了降低成本,米塔爾一直都在尋找廉價的替代品。經過多次的實驗,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他成功地開創了直接還原鐵的技術,來替代進口廢鋼,從而使得煉鋼成本大大的降低。依靠低成本的優勢,米塔爾很快地就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步理財計劃,賺得了原始資本的積累。
在降低成本的同時,米塔爾加強了對團隊管理、財務控製等,把小鋼廠經營得有聲有色。正是由於米塔爾幹得出色,1981年,父親又為他投資建立了年產鋼30萬噸的電弧爐煉鋼廠。米塔爾想把自己的鋼鐵廠打造成印尼最大的私營鋼鐵廠,雖然他已從一個一腔熱血的鋼鐵青年變成遠近馳名的煉鋼高手,但是要想完成這個目標,他還需要一個更大的舞台。
很快,這個機會就到來了。1982年,米塔爾最重要的合作夥伴,位於特裏尼達島和多巴哥島的Iron Steel公司由於經營不善,虧損日益嚴重,年虧竟達8000萬美元,出現嚴重的危機,而這家國有鋼鐵廠,一直為米塔爾提供廢鋼等原材料。麵對這種情景,特裏尼達島和多巴哥島政府決定對Iron Steel私有化。在米塔爾看來,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但是在父親看來,這是一個燙手山芋,不予支援。由於米塔爾缺少足夠的資金將其買下,父親對這樁交易也不看好,使他陷入了困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