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理財不妨以“攻”為“守”(1 / 1)

兵家常說:“進攻是最好的防守。”在有錢人看來,有時在理財的過程中,一味地守株待兔式的防守,不如果斷地主動出擊。因為,在當今社會,隨著經濟的增長和財富的積聚,資金如果沒有流動,就會有貶值的危機。如果一個理財者希望資金在短時間內不貶值甚至還能增值,那就應該讓它動起來。在有錢人看來,在理財的路上,我們不能讓理財一直處於被動的狀態,要積極主動地運作資金,將它們放置在可以增值的地方,不妨以“攻”為“守”。

縱觀世界那些有錢人們,他們的理財之路都是靠資金的快速流動才增長起來的,而不是一味地做個“守”財奴,死守著一部分資金等待。

桑迪·威爾剛進入華爾街的時候是一個送信員,每月僅有一百五十美元的收入。經過不斷地打拚,1960年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也是在那個時候,他的周圍聚集了一些極富才能之人,這些人成了他最有力的幫手和合作者,為他以後的財富增長奠定了基礎。

1970年,擁有一百年曆史的經紀公司顯貴海頓·斯通即將麵臨破產而被迫解散,威爾和他的合作夥伴將比他們的公司大一百倍的這家公司買了下來,並將其更名為“旅行者公司”。從此,威爾這家規模很小的公司就變成了收購工具,他將這家公司進行了重組,關閉了那些經營不佳的分部,將其運營和現有後勤設施整合,削減成本。這樣,這家公司的運營狀況就大大改觀了。

1973年威爾成了海頓·斯通的CEO,當時正值證券業麵臨有史以來最艱難的時期,很多大公司都岌岌可危,但是威爾憑借完善的管理、充足的資本,很好地抓住了機會。自從收購了西爾森·漢密爾之後,其規模翻了一倍,1979年他又收購了利博·洛茲,並更名為西爾森·利博·洛茲。經過十四次的交易,這家公司已成為華爾街第二大經紀公司。1981年,威爾將西爾森賣給美國運通公司,自己則進入運通的管理層,從而成為一個擁有幾百萬資產的富翁。1983年,威爾出任美國運通總裁,他的視角越來越大,資金實力也越來越大。1998年4月6日,裏德和威爾宣布了創曆史紀錄的七千億美元的股票交割,新的實體起名為花旗集團,公司仍以旅行者的傘為標識。花旗集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金融服務公司,其資產接近七千億美元,那年的收益近五百億美元,這是曆史上最大的一次合並。

2000年1月,在威爾與裏德在董事會展開決戰的一個月前,花旗集團購買了歐洲的一家投資銀行,其目的是逐步建立花旗集團高目標的客戶基礎。這是一次數額巨大的收購,同時也是威爾新的開始。到那個時候,他在整個財富生涯中還沒有收購幾家外國公司。2000年,威爾積極應對花旗集團的主要發展機會存在於國際市場這個現實。在隨後的十四個月裏,花旗集團收購了橫跨世界的中級市場公司,其中包括:加拿大和英國的信用卡證券組合;一家在波蘭的台灣富邦集團零售銀行百分之十五的股份;總部設在美國,而在日本有巨大影響的協富集團。就這樣,威爾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世界級富翁。

縱觀威爾的一生,他所走的每一步理財都是積極主動,主動出擊,在他看來,守財永遠不能成為真正的有錢人,他以不可辯駁的事實說明他的眼光是正確的。

在有錢人看來,隻有動起來,隻有讓自己的手中的資金流轉起來,積極主動出擊地去理財,才可以闖出一片更廣闊的天地。如果以靜為守,坐等財富的升值,即使能實現,也是需要很長的時間。所以,有錢人不會把錢攥在手裏或存在銀行裏,而是拿出來,去投資、去創業。這樣采取一種以“攻”為“守”的理財戰略,退一步,可以讓手中的財富保值;進一步,可以錢“生”錢,讓手中的財富不斷地增值。因此,我們要學會有錢人的理財方式,用有錢人的眼光去理財,最終成為有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