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錢是“省”出來的(1 / 1)

在很多普通的理財者看來,錢是“掙”出來的,然而,在很多有錢人眼裏,錢卻是“省”出來的。試想,一個人縱然再會掙錢,即便是一天掙一萬,他也不會成為有錢人,因為他今天掙一萬,明天就花出去兩萬。這就像往一個池子裏放水,即便進出口不停灌水,如果不再出水口加以堵塞,那麼池子永遠也不會灌滿。理財同樣如此,在有錢人眼裏,他們的眼光更會僅僅盯住“出水口”,這樣即便“進水口”是涓涓溪流,隻要堵住了出口,照樣可以灌滿整個池子。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盡管一些人得到上一輩積累下的大量財富,成為了“富二代”、“富三代”,然而忘了節省,大手大腳地揮霍,小錢更是看不進眼裏,坐吃山空,入不敷出,最後由富變窮。這些人其實不能夠稱之為真正的有錢人,因為他們不具備有錢人的眼光,結果注定他們會由富轉衰。

先看一個故事:

三菱集團的總裁岩崎彌太郎曾有個十分有趣的理財理念,他說:“我們的財富就像一個裝滿酒的大酒桶,我們平時花錢就像酒桶裏的沙眼,總是在不停地向外溢酒。這樣溢酒是非常可怕的,因為它不像有個大漏洞,誰都會很快地發現,但是,這些毛發般的小孔,卻不大容易被注意到,時間一久,我們有一天突然發現原本裝滿酒的酒桶內,酒已經所剩無幾了。”於是,從他創業之初,他就十分注意從微小處節儉,把酒桶中許多“沙眼”堵了起來,從而省下了很多的錢。

再看一個故事:

短短地幾十年時間裏,日立公司從一個小的電器企業,成為日本最著名的電器王國,成為日本最富有的企業。它要求公司內的每一位員工在不用電燈時,一定要立刻關掉;無論是寫便條還是隨便記什麼東西,必須盡量用舊紙,計算機用過的紙也必須整理訂好再用;在開會前要估算與會者每一秒鍾價值多少,算出這次會議的“成本”,然後告誡與會者必須節約時間。在接待來客時,也不派專車接送,這也是出於公司省錢的考慮,因為買車用公交車要用司機,要交各種稅,要買汽油,買保險,搞維修……這些倒不如乘出租車或乘地鐵更劃算,這樣一來可以省出一大筆開支。

而中國也曆來崇尚節儉,視節省為美德,並把這種美德成功地運用在了理財之上,成為他們積累財富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法寶。

台灣著名企業家王永慶可算是個世界級的有錢人,可就是這麼一個巨富,在花錢上麵卻是省得要命。在家庭教育方麵,他嚴格控製子女的零花錢。當他發現妻子和母親心疼孩子,偷偷地給孩子錢,他毅然決然地把孩子送到了國外,讓他遠離家庭的溺愛和庇護,學會獨立,讓孩子從小就養成不亂花錢,節約用錢的好習慣;在生活中,他更是從地縫中省下錢來。比方說喝咖啡,王永慶就與眾不同。他先把奶粉打開,將奶粉倒入咖啡杯,再用小湯匙舀一點咖啡放入奶粉盒中,輕輕地涮一涮,將奶粉餘汁倒回杯中。至於糖包,他先撕一角,倒一半的糖在杯中,另一半封好口留下來,這樣一來,下次喝咖啡時就不必再買糖了;王永慶請客吃飯,他不會選擇外麵奢華昂貴的酒店,而是通常把地點訂在公司的招待所內,因為這樣比較省錢。吃的方式采用中菜西吃,客人將盤子端出來,由侍者給客人分萊,吃完不夠可以再加,但絕對不可以有剩菜。吃不完的他還可以打包帶回去,這樣第二天,家庭就省下了一天買菜錢。

在穿著方麵,王永慶從來不穿價格昂貴的名牌,隻要沒破能穿就行。有一次,王夫人發現丈夫的平常的西裝穿得太久了,顯得太寬鬆,於是就請了一位裁縫到家裏為他量尺寸,做幾套新西裝。誰料王永慶從衣櫃裏拿出五套舊西裝,要裁縫把腰身改小就行了。他說:“舊西裝隻是鬆了一點,布料還是不錯的,何必要訂做新的,浪費錢呢!”;在企業管理上,王永慶曾經多次教導員工要養成節省的習慣,杜絕奢靡之風,後來發現效果不大,於是他對管理層提出了嚴厲的批評:“我認為經營管理理財之道,特別是當老板的,無一不是從一分錢節儉開始的。我想在座的各位員工,你們的人生夢想並不僅僅在我手下打工,我想這裏隻是你們暫時的棲身之所,但是如果在這裏,你們沒有良好的節儉意識,那麼當你們走出這裏時,你們也不會取得多大的成功。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財富一部分是掙出來的,另外很大一部分是省出來的。如果你們做不到這一點,不能改變世俗的眼光,你們很難成為真正的有錢人。”

王永慶還說:“不管是經營企業還是個人理財,先要有節儉的精神,這便是根。經營管理講究成本,不節儉,物料就會浪費,當理財者要有這種認識,才會提高警覺,避免人、事、物的不合理,就會避免很多的浪費。”

在這個世界上,任何財富都不是憑空而來的,理財是一個很艱難的過程,所以有錢人總是和窮人的眼光不同,他們總是精打細算,甚至做一個吝嗇鬼,因為他們看重一點小錢的重要性,看不起窮大方的闊綽,所以,真正的沒錢人應當運用有錢人的眼光,學會理財,學會省出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