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一切,有時候想想還會暗自舒一口氣——如果那家歐美公司撤資,所有成為現實的美好自然也就成為了空花泡影。
李嘉誠運用自己特有的誠意、真摯和方法,得到了別人的幫助,也得到了自己商業上的起飛。
李嘉誠的例子告訴我們,真正成功的有錢人,大都明白如何借用別人的力量來幫助自己實現商業目的。他的做法可以用他後來說的一段話來闡釋:“人要去求生意就比較難,生意跑來找你,你就容易做,那如何才能讓生意來找你?那就要靠朋友。如何結交朋友?那就要善待他人,充分考慮到對方的利益。”
李嘉誠就是充分考慮到了那家歐美公司的利益,所以他的做法最後才得到了對方的首肯,合作得以順利進行,一個塑膠花帝國時代從此拉開帷幕。有人認為那個例子是李嘉誠誠意的表現,是他用真誠打動了對方。但是,這永遠不會成為最主要的原因,因為公司之間的合作是以利益為重的,你可以真誠,但是前提必須是,你重視對方的利益。李嘉誠就是做到了這一點,用行動來證明,對方的擔憂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們的產品可以消除你的擔憂,錢還是有得賺。“善待他人,充分考慮到對方的利益”,李嘉誠對這句話身體力行,他的成功不是偶然,因為他明白了商業合作中的朋友是什麼樣的朋友,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明白了這些,自然也就明白了怎樣借助別人之力來擴充自己。
洛克菲勒曾經說過:“建立在商業上的友誼,比建立在友誼上的商業更重要。”相信李嘉誠所說的朋友,便是指“建立在商業上的友誼”。有些人會說了,這樣一來,友誼就充滿了銅臭味,這樣不就是侮辱友誼嗎?
請大家了解,私下裏的朋友自然不好談錢,但是,商業上我們同樣需要朋友,但是這和私交又有很大區別。我們不能希冀商業上的好友能夠像桃園三結義或者梁山泊好漢那樣。而且事實證明,有時候在大的事情上,反而是太好的私交更能夠起破壞作用,例如劉備因為關羽的死而征討東吳,最後死在白帝城,而西蜀從此開始走下坡路。而按照這個曆史事實的邏輯,洛克菲勒所謂“建立在友誼上的商業”不僅處於次要地位,還有更大的危險潛伏:因為人情,最後失掉生意。尤其是在我們這個充滿人情的國度,認清商業上朋友真正的利害關係有益無害。
商業中的朋友更多的是理性,而不是義氣,更多的是考慮如何把生意做得更好,而不是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李嘉誠所說的“那就要靠朋友”,自然不是靠的那種大學時睡上下鋪今天打牌明天喝酒的那種交情上的朋友,而是利益上的朋友。隻有這種朋友越來越多,自己的商業根基才會越來越穩固。
利用不是貶義詞,如果為的不是不可告人的目的,做的不是違法亂紀的事情,適當地利用別人來充實自己穩固自己並不是壞事。所謂互惠互利,說白了就是互相利用最後達到雙贏。如果你不能給對方好處,你們的生意能夠做下去嗎?如果有人覺得利用有損朋友這個神聖的字眼,那麼這個人真的不適合搞商業。
商場之中,我們要靠朋友。我們要穩固自己,借助別人的力量有時候會成為必須,最後成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