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以“A+”成績畢業的巴菲特找工作時卻多次碰壁。心灰意冷的他回到家鄉,決心自己一試身手。當時,他身無分文,但是他堅信,老師教的那些原則是他成功的鑰匙。在一次聚會上,他宣布自己要在三十歲之前要成為百萬有錢人,“如果實現不了這個目標,就從奧馬哈最高的建築物上跳下去。”1956年巴菲特建立了一個合夥公司“巴菲特有限公司”,正式開始了他的職業投資生涯。那時,巴菲特並不跑出去聽最新的消息,他隻是呆在奧馬哈的家中,埋頭在資料堆裏。他每天隻做一項工作,就是尋找低於其內在價值的廉價小股票,然後將其買進,等待價格攀升。用這種方法他很快就得到了豐厚的利潤。他的巴菲特公司第一年就集資五十萬美元。合作者們分享了3/4的利潤,巴菲特自己保留餘下的1/4.第二年,巴菲特已經管理著五間小規模的公司,總資產有五十萬美元,但投資收益率高達10%。1958年回報率更高達41%,到1959年末,由巴菲特管理的資產已經比原來合夥人的投資翻了一倍。1962年到1966年的五年中,他公司的業績高出了道·鍾斯工業指數二十到四十七個百分點,巴菲特合夥體投資回報較高的消息不脛而走,許多人找上門來,要求巴菲特管理他們的資產投資。到1966年,巴菲特管理的合夥資產已經超過了四千四百萬美元。而巴菲特本人也在當年的《奧馬哈先驅報》上獲得“成功的投資業經營人”的名頭。他實現了他的“百萬有錢人”的狂言。
當眾人都對高科技公司趨之若鶩時,巴菲特仍然堅持其保守的價值觀。他說他對兩類股票不感興趣,一類是公用事業股,理由是利潤固定的行業從來不在他的投資範圍之內。另一類是高科技公司股票,“我自己對這類公司捉摸不透,如果我不懂,我就不投資。”四十多年來,無論經濟繁榮與否,巴菲特所持有的股票總體表現是出色的,它的平均收益率達到百分之二十八點六,從未出現過年度虧損。即使是在上個世紀的亞洲金融風暴波及全球時,巴菲特仍然以其穩健的風格,成為全球投資者競相仿效的楷模。
在巴菲特的理財生涯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總是把目光放在了未來的投資領域上。在他看來,如果要成為有錢人,就一定要有獨立而有效的運作方式,把眼光放在最能賺錢的地方,時刻盯住最能賺錢的地方,然後去投資,這樣很快就能在短時間內,輕而易舉地獲取豐厚的回報。
因此,我們應該學習巴菲特,學習有錢人的眼光,運用投資的方式去理財,這樣我們很快就能看到前麵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