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開始大分裂,黃巾起義摧毀了漢代的封建統治,後來形成三國,這是向統一發展的。
在三國中,蜀是最弱的一國,所以,諸葛亮采取了以攻為守的策略,據守漢中,與魏展開爭奪關隴地區的激烈戰爭。公元234年,諸葛亮進駐五丈原,病死軍中,蜀軍撤退。此後蜀軍以薑維任統帥,屢次伐魏,都無進展。公元263年(景耀六年),魏派鍾會,鄧艾兩路大軍伐蜀。鍾會率十萬大軍為主力,由斜穀入漢中,薑維在劍閣防守。鄧艾以3萬士卒奇襲陰平道,南下江油,在綿竹擊殺諸葛亮之子諸葛瞻,直逼成都,劉禪投降。
蜀國之所以終被魏所滅,其一開始的政策就出了問題。毛澤東認為蜀國失誤在《隆中對》中的戰略決策上。這個戰略決策的缺陷就在於使本來有限的劉備的兵力又分散了。劉備占據荊州之後,再占益州,就必分兵讓關羽守荊州。毛澤東稱為“千裏之遙而二分兵力”,後來,劉備占了漢中、成都後,諸葛亮又長期領兵據守漢中,毛澤東稱“三分兵力”。
毛澤東慣於借鑒曆史,他的“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的戰略戰術,很可能與他對“《隆中對》中戰略決策失誤”的認識有關。
千裏之遙而分兵,必首尾不能相顧,結果關羽失了荊州,劉備起兵伐吳,大敗而歸。至此,蜀漢的鼎盛時期過去,諸葛亮亦無回天之力,終被魏所滅。
魏晉在滅蜀之前,軍力強大,但對吳作戰,卻很困難。吳憑借天然屏障,以水師嚴密布防,魏缺少精銳水師,難以進攻。但滅蜀之後,地理形勢發生變化,尤其是晉代魏之後,在蜀地江岸大造戰船,訓練水師,為滅吳進行充分準備。再者,吳帝孫皓的統治殘暴黑暗,引起民眾的不滿。他為了加強長江上遊的防守,遷都於武昌,江南人為其轉運財物,勞苦異常,因此漢人和越人聯合起義,反抗孫吳的統治,孫皓不得不還都建業;結果使上遊的防務更加鬆弛。這給晉滅吳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公元279年,晉調六路大軍共二十餘萬人伐吳,以太尉賈充為大都督,總統眾軍,各路大軍所向盡克。次年3月,晉龍驤將軍王濬的水師到達建業的石頭城,孫皓被迫投降,吳亡。
至此,中國自董卓之亂後90年的分裂割據局麵結束,三國歸晉,國家一統。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經過司馬氏三代人的努力,終於篡魏稱帝,三國一統歸晉。
毛澤東在談這段曆史時,評論說:“漢末開始大分裂,黃巾起義摧毀了漢代的封建統治,後來形成三國,這是向統一發展的。三國的幾個政治家、軍事家、對統一都有所貢獻,而以曹操為最大。司馬氏一度完成了統一,主要就是了那時打下的基礎。”對這段曆史做了精辟的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