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天流行的《帝女花》一劇,包括香港拍攝的34集的電視劇,卻與原黃燮清的不太一樣,原因是它是根據另一版本——唐滌生的改編本來的。
話說上個世紀的50年代,香港還是英國殖民地的時候,有幾個年輕而時髦的文藝青年,湊在一塊兒,成立了一個“鴻運劇社”。當他們正考慮新的劇目怎樣才能打得響的時候,有人提議,與其在本地搜索枯腸地漫天想象,不如到外麵去實地考查一番,再作定奪?
這一提議立即受到大家的擁護。年輕人說幹就幹,他們選擇的第一站是東瀛日本。
考察數天後,在返港的前夕,他們一起看了一出“能劇”,一走進劇場,不禁被這門不曾聞見的藝術形式吸引住了。
有人告訴過他們,日本人的所謂“能”,是由三種要素構成的,一個腳本,包括歌詞和念白,二是“型”,即舞蹈程式,跟京劇的程式差不多;三是“謠曲”,即樂器伴奏和唱段,相當於中國雜劇中的曲牌。現在親眼得見,令他們驚喜的是,謠曲中的歌詞大量吸收了和歌與漢詩中的名句,這使人感覺非常親切。有個“日本通”說,謠曲的版本極多,聽說有1700多種,今天還在上演的也有240餘;至於“能”的作者,大都是演“能”的藝人。
“真不簡單!”年輕的香港青年驚歎道。
然而,更讓他們驚歎的是那出能劇的內容,演出的竟然是1644年中國的一件真實事兒,發生在中國皇宮裏的一出大悲劇。他們看了以後,不僅被感動了,還特意去到後台,跟演職員們打聽這出劇的詳情。
“就是從你們中國傳過來的啊!”
“你是說,這出《帝女花》是中國人寫的?”
“對啊,好像是上海附近的一個姓黃的劇作家寫的——怎麼,你們沒聽說過麼?”
幾個年輕人麵麵相覷。幸好,他們還沒亮出自己的“文藝青年”的身份;否則,那就糟糕透頂了,身為中國人,而且是搞藝術的,竟然不知道中國有這麼優秀的一個劇目,甚至連同它的作者也全然不知……
於是,他們臨時決定延遲幾天返港,更多地搜羅一些與這個劇目相關的資料,打算搬到“鴻運劇社”去,變為中國版的《帝女花》!
這幾個初次嚐作對這種藝術作品“出口轉內銷”的,分別是唐滌生、區文鳳、任劍輝和白雪仙等,一批地道的粵劇劇友兼粉絲。。
一著手,就遇到了資料殘缺不全的問題,特別是負責劇本改編的唐滌生。當時到手的《帝女花》版本,隻是一個粗略的斷簡殘篇,改編的時候常有捉襟見肘之感,為此,他還做過一番細致的曆史考證,致使改編所花的時間比預計的長得多。
這是頗令人唏噓的一件事。想當初,劇作家黃燮清寫成《帝女花》之後,雖然刊印了,但那隻是個“案頭本”,並沒有在舞台上實際上演,就被黃燮清自己給“斃”掉了——他下令將自己的雜劇一律燒毀,因為那些“綺語豔詞”會貽害年輕人,尤其早年所寫的這出《帝女花》,更是首當其衝;隻是因為經手的女婿從中作梗,黃氏九種雜劇才被保留了下來。但包括《帝女花》在內的因為沒有收集在他的集子裏,很快便隨著時間的消逝而變得闃闃無聞了。
這其實滿符合中國做事的風格;但這種遺忘反而成全了日本,就像曆史上希臘文化湮沒之後,歐洲人需去阿拉伯文化中找回自己的文化一樣,中國人自己創作的《帝女花》一經傳入日本,卻因故事的傳奇特征、哀豔風格,恰好與日本人的民族性格相吻合,結果是,它不僅作為文學作品受到日本人的喜愛,而且被他們一再改編成能劇,在舞台的傳演不輟,二百餘年來得到了他們持久的傳承和保護。一想這點,唐滌生就不敢小覷了,他盡可能地對每一個細節每一句台詞,找到最符合曆史的依據,然後選擇最佳的表達方式。
唐滌生的辛勞沒有白費,他和鴻運劇團的夥伴們的努力得到了應有的犒獎:新編的粵劇《帝女花》一經上演,就受到意想不到的歡迎,不僅使他們的經濟收益頗豐,更重要的是奠定了唐滌生在劇壇的地位,成為躋身於世界成功的劇作家之林的一員——他,真正地走了一回“鴻運”!直到21世紀的今天,它改編的電視連續劇依然獲得觀眾的喜愛。一曲“落花滿天蔽月光”的粵腔粵調,竟使得凡有華人聚居的地方,都可聽到看到《帝女花》。
這出被譽為黃燮清的代表作的《帝女花》,講述的是明朝滅亡之際,發生在宮廷內的一幕慘劇,劇中情節、人物等,基本都是依據曆史事實,隻是末尾,加了個象征性的浪漫尾巴而已。
2
在明朝的森森皇宮之中,有個美麗的長平公主(清諡號,明代則稱為“坤興公主”),閨名朱媺娖(一說‘徽’),是明思宗朱由檢的次女,母親是順妃;不幸的是,順妃生下長平公主以後,不久就因血崩症病逝了;還在繈褓中的這位小公主便由周皇後撫養。周皇後也有兩個女兒,其姊為坤儀公主,妹為昭仁公主。
皇宮中的日子是一天陽光,無憂無慮,轉眼之間,升平公主長就到十六歲了,這時,崇禎皇帝就將她許配給都尉周顯(又稱周世顯),本來即將籌辦婚事的,但終因明末亂事紛呈,流寇的聲勢日壯而被近延期。沒想到,局勢愈來愈惡化,在李自成的軍隊猛烈攻擊之下,京城失守了!
這惡耗一傳到了宮中,崇禎頓時如同掉進了冰窟之中;為免後妃被辱,崇禎下令將皇宮女眷屬召來,不容多商量,即下令要周皇後自裁、袁貴妃自盡;回頭一眼看見了原本待嫁的長平公主,他長歎一聲:“汝何故生我家!”說罷就舉起一柄寶劍,刺向自己的女兒;長平公主不及躲閃,混亂中,被生生地被砍下左臂來。隻見發狂的崇禎,又將劍刺向幼年的昭仁公主……一時間,瘋狂與血腥浸染了整個宮廷。
當崇禎在煤山上吊死之後不幾天,李自成的軍隊便挺進到了皇宮之中。他親眼目睹了血洗宮廷後的慘狀。但是,意外的是,他打聽到被斬斷左臂的長平公主,卻為其舅父周鍾所救下。原來,她得到維摩佛下凡贈的一種“餌藥”,因此並未死去;在昏迷了五日之後,總算蘇醒過來。麵對自己的淒慘的身世,以及家破國亡的仇恨,長平公主不願托庇於投降李闖的舅父周鍾,便借出城哭祭父母的機會,留住在城外的維摩庵中而拒返周家。周世顯為哭祭崇禎,輾轉知道公主在維摩庵帶發修行,不禁心中大慟。
麵對清兵的破城,長平公主不想牽累庵主,隻好上書順治帝,要求出家,但未獲準,清帝反而裝模作樣地下詔將她嫁與周世顯,以示懷柔。這之後,清廷果然以明朝禮儀為長平公主完婚,演繹了一出滿漢大同的所謂世紀婚禮。長平公主婚後和周世顯相敬如賓,她喜愛詩文,擅長針黹、烹飪,後來公主因思念父母,國恨家仇卻難於從胸中抹去,終日難展愁眉,成婚僅一年之後,她在後園一次酗酒中,因傷心過度而魂離香夭,重登仙界。
就在公主下葬彰義門的當夜,兩個仙童也引導著夢中的周世顯,步入到眾香國之中;他一眼見了維摩佛,遇上生前乃眾香國散花天女的長平公主,夫妻倆竟然在夢裏天國重逢了!作為天女的公主,因私慕座下金童周世顯,從此被貶入塵世,世顯卻仍然留在天國之中。夫妻二人隻能在緣樓小敘,然後淒然道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