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四個人競爭這份工作,報價會一路走低,一旦趙六報出了60元的價格(可能略低一點),他就是唯一留下來的報價者。趙六很高興幹這份工作。因為他的成本僅是50元,其他3人不願以低於60元價格幹這份工作。工作最終給予了能以最低成本從事這項工作的粉刷工。
趙六由於願意以50元做粉刷,但得到了60元的工價,因此他得到了10元的生產者剩餘——賣者得到的量減去生產成本。生產者剩餘衡量賣者參與市場的利益。
消費者剩餘和生產者剩餘之和,經濟學術語稱為總剩餘——也就是用買者支付意願衡量的買者對物品的總評價減去賣者提供這些物品的成本。總剩餘可以作為社會經濟福利的衡量指標。不論是通過市場還是通過政府,如果資源配置能使總剩餘最大化,我們就可以說,這種配置是有效率的,反之則是低效率的。
現在讓我們再回過頭看稅收的無謂損失。
我們已經知道,對一種物品征稅,在一般情況下,稅收分別由買者和賣者分攤了,換句話說,由於稅收使買者支付的錢比以前多了,而賣者得到的錢比征稅前少了。但實際的變化並不隻此一端,為了更清楚地對此認識,還是舉例說明。設想小梅為小莉清掃房間每周報酬是100元,小梅的成本是80元,小莉對清掃房間的評價是120元。小梅和小莉兩人都從她們的交易中得到了20元的利益。總剩餘40元衡量這種交易的好處。
假設政府對清掃房間的勞務征收50元的稅。這樣一來,現在沒有一個小莉能向小梅支付的勞務價格能使她們兩人在納稅以後狀況變得更好。小莉願意支付的最高價是120元,但這時小梅在納稅後隻剩下70元,這小於她的80元的成本。相反,若小梅得到她的成本80元時,小莉必須支付130元,這大於她對清掃房間的評價120元。結果,小莉和小梅取消了她們的安排,小梅沒有收入了,小莉生活在肮髒的房間裏。
稅收使小梅和小莉的狀況變壞了40元,因為她們失去了這種剩餘量;同時政府也沒有從她們兩人那裏收到稅,因為她們決定取消她們的交易。40元是純粹的無謂損失,這是政府收入增加所沒有抵消的市場上買者和賣者的損失。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清楚什麼是稅收的無謂損失:由於征稅導致商品和勞務價格的提高,而使可能的買者和賣者減少交易,因而使總剩餘減少。無謂損失使買者和賣者受到的損失大於政府籌集到的收入。換句話說,稅收對買者和賣者的成本超過了政府所籌集到的收入。
決定稅收無謂損失的主要因素是供給和需求的彈性。供給與需求彈性小時,比如糧食沒有其他的替代品,供需雙方對價格的反應就比較小,因為他們別無選擇,這時稅收的無謂損失就小。彈性大時,比如某種家用電器,因為有其他的代用品,消費者就可以對提價說不,這時稅收的無謂損失就大。
稅收無謂損失的存在,使人們認識到稅收是一把雙刃劍,也促使人們認真思考許多問題,比如政府的規模應該有多大,政府應該收多少稅,政府的收入與支出應該怎樣監督等;同時經濟學家也在研究,有沒有既有效率又不失公平的稅種等等。一句話,減少無謂損失,以使社會總剩餘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