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前,當我們對國家機關(立法、行政、司法)的一些政策、做法不滿,想發表意見或者正在發表意見的時候,心底總是虛虛的。“你憑啥?”“革命!”“現在是啥時代了,你想革誰的命!”
“人民?”“人民多了去了,你有什麼資格代表人民?”
“公民?”“哼,唬誰呢,叫人查查,你履行了什麼義務!”
可是,當我們提出自己的納稅人資格時候,那些傲慢的官員們,就要打磕絆了:“什麼,你是納稅人,你有什麼證據!”“我是農民,我年年都在納農業稅。”“我是城市職工,我的工資超過800元,我就要納個人所得稅;我多少有點存款,銀行就要扣我利息稅。更不要說,咱們國家所有商品價格裏都含有稅款,隻要你消費——每個人即便為了生存也要消費——因此每個人都是消費者,同時每個人也就是納稅人。不論他的年齡、職業、民族,以及生活、工作的地域。”
雖然沒有付諸行動,可我僅僅在想象中說出這些話時,我已經感到了自己的理直氣壯、義正詞嚴。我也仿佛看到了那些愛打官腔的官員的尷尬,或為自己的無知、或為自己的有知企圖糊弄人卻沒有得逞。
既然黨和國家的執政理念都在與時俱進,那麼廣大民眾主張自己的權利,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名義”也當然應該與時俱進。
也就在理清這個思路的同時,我也由此明白了,發達國家的隨便一位老太太何以敢因為自己的貓爬上了屋頂,就打電話叫警察來替她抓;而我們莫說對此想也不敢想,並且常常當警察錯抓、錯罰自己以後,對著自己的屁股踢一腳,喝道“滾”的時候,還要對警察恭恭敬敬鞠上一躬,說:謝謝。
老太太的理直氣壯來自於她的“納稅人”名義以及整個社會對這種名義謹守共識的製度;而我們的無奈、我們的屈辱,則源於我們曾幾何時“權利”的虛置,以及整個社會對這種虛置的集體無意識更加上製度缺失。
製度的形成需要時間,更需要民眾的覺悟和自覺促進。如果說大廈要靠一磚一瓦建起,那麼就讓我們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以納稅人的名義”去促進、去添磚加瓦。
納稅人,一個令人驕傲的名詞,它是履行義務的證明,它是權利的象征!以納稅人的名義,就是以國家主人的名義;憑著這個名義,我們可以去參與、去主張、去維權、去監督公共事務以及政府決策。自覺地使用這個名義,尊重這個名義,相信在中國的政治文明建設中,納稅人終將成為一個重要的力量與階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