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再論“問財爺,怎預算”(1 / 1)

2005年春節後,我在一個衛視節目中無意看到,有香港市民團體舉辦一個“問財爺,怎預算”的活動,邀請港府財政司司長唐英年與民眾互動,一方麵了解新一財年港府財政預算,另一方麵也意在讓唐英年了解民眾對財政、稅收的想法和意見。活動時間無疑是精心安排的,恰在港府就要發表下一財年財政預算案之前。

現場的氣氛活躍,市民提問踴躍,百無禁忌;唐英年回答較為坦率,笑容滿麵。看著電視畫麵,我有一種感覺,那情景很像賬房先生向股東彙報,而不像高官宣揚港府政績和政策。因之有感,我寫了一篇“問財爺,怎預算”的短評,發表在《稅收與社會》2005年第5期上,意在介紹,更意在倡導,希望內地相關官員也能向唐英年學習,自覺與納稅人溝通,並接受監督。

時間一晃就是兩年。2007年元月底,我又無意間在同一個衛視上,看到了同一個活動。地點在香港將軍澳新都商場的一樓大廳,主題仍是“問財爺,怎預算”。活動由電視台進行直播。唐英年和主持人坐在一個桌子旁,旁邊圍坐著市民代表,一些購物的市民也有站在圈外旁聽或提問的。

唐英年說:去年在中央支持下香港經濟好轉,預計稅收有所增加,加上去年政府在賣地及外彙債券等方麵收益可觀,社會普遍預期庫房或望有盈餘,所以市民對下個月的財政預算案減稅、削減醫療收費和增加福利等方麵期望相應提高。他感慨“預算‘無錢難做,有錢更難做’”。但他表示,在經濟好轉下,理財要更審慎,製訂預算時會奉行“應洗則洗,應慳則慳”的原則。應該用的錢會繼續用,如每年仍會維持290億元的市政建設開支。

市民的問題五花八門,但主要集中在減稅和增加福利以及如何使用“盈餘”方麵。

如有人在二樓憑著欄杆向底層的唐英年高聲發問:“赤字時,你說要共度時艱;盈餘時,你卻說要儲錢防饑,究竟什麼時候才能減稅或者說還富於民啊?”

再如有婆婆希望財爺在政府“荷包”寬鬆的情況下,多撥些資源給社會福利機構。

還有地產代理界的知名人士建議:將可能的盈餘的一半分給交納薪俸稅的市民及企業員工作花紅,做到“藏富於民”。這樣做有利於財爺的政治前途發展,等等。

看著此情此景,我又產生了作文的衝動。但這次我不想再重複以前的話語,因為財政民主既是社會主義民主的有機構成,亦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題中之意。即便內地進展慢些,但隻要動著,改進著,那就是好的。200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就個人所得稅扣除額調整召開聽證會,就是財政、稅收民主進步的一個典型例證。中國的改革尤其是政治體製改革,是漸進式的改革,“隻爭朝夕”在這方麵是要不得的。

我想說的是,這種最高財政官員一竿子插到底與民眾互動的形式給我的幾點啟迪:

一是這種形式看來不是唐英年的“作秀”,而是已形成了一種慣例,即每到預算案製訂時期,就多方麵地聽取市民意見,以完善方案,減少執行阻力。

二是從民主的形式看來,有間接民主,也有直接民主,一個大國搞直接民主成本比較大,但一個地區則有可能,直接民主的好處是最大限度地聽取服務對象的意見,有利於平衡各階層利益,有利於公平。這種互動實際就是直接民主的一種形式。就內地來說,區縣一級完全可以借鑒。

三是官員直接與民眾溝通,並不是單向度地傾聽,也可以將自己和政府的難處講出來,既有助於民眾理解,也可以讓旁觀者、第三方理性分析、評價。從對話中可以看到,民眾的意見基本都是從自身利益出發,要求義務最小化,而福利最大化,但揆之實際,這是難以做到的。旁觀者聽了、看了以後,相信也會理解政府的難處,不會一味苛求。

四是從“問財爺”之“問”字來看,類似活動並不是政府主導的,而是民間團體組織的。這說明香港民眾政治參與度較高,民主意識較強,能負起監督政府的責任,從而使自己的權益得到切實保障。內地民眾特別是各級群眾組織應該予以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