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了任務型教學模式的優勢,探討了其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並提出了一些需要注意的問題來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提高英語閱讀教學效果。
關鍵詞:任務型教學;英語閱讀;教學模式
1. 任務型教學
1.1任務型教學的內涵
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任務型教學(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TBLT)正在逐漸引入我國的英語課堂教學。即要以具體的任務為學習動力或動機,以完成任務的過程為學習的過程,以展示任務成果的方式來體現教學成就。它注重在交際活動中逐漸習得語言,強調語言形式和語言功能的有機結合,關注課堂教學過程本身,體現“做中學”。在課堂上,老師應按照學生將來使用語言的需要來設計教學活動,使學生以積極的心理狀態來完成各種語言任務,在活動中習得語言。
1.2任務型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的區別
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Traditional Reading M odel)一般采用語法翻譯法,比較注重閱讀中的信息提取,基本停留在掌握語法知識和理解文本意義的層麵。學生一步步地完成知識—技能—綜合運用的這一線型過程,其局限有:①難以滿足不同水平不同個性學生的需求。學生閱讀水平有高低,接受的卻是同樣的閱讀任務。閱讀能力差的學生難以吸收、理解複雜信息,很少體驗成功,從而回避閱讀。而閱讀能力強的學生在完成規定的閱讀任務後,仍想挑戰更深更難的閱讀材料; ②作為課堂主宰的教師還存在逐字逐句講解的情況,精讀、泛讀不分,缺少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的交際活動。學生隻是單純的被動的接受教師所灌輸的知識,缺乏與人交流合作的精神;③教學活動以應試為目的,導致課堂教學千篇一律情況的出現,即:過分重視與考試相關的練習而忽視語言綜合應用能力的提高,缺乏創造性,缺少個性化的東西,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任務型教學模式則強調知識、技能的綜合運用,要求把語言學習放到真實的任務當中去,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訓練聽、說、寫、譯技能,其優點有:①活動更具真實性。對學生來說, 閱讀任務是有知識、能力、技能、文化和信息差距的。為了完成任務,學生必須圍繞任務主動地收集信息並進行整理歸納,進而解決問題;②活動體現交際性。每個學生都承擔著一定的責任,接受一定的任務,通過與小組成員的交流、合作與互動,可以培養團結協作精神,發展運用交際策略的能力,還能增強語感和提高語言的運用能力;③目的更具明確性。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思考、調查和討論的活動形式則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④手段更具多樣性。任務型教學中,學生不可能單純使用一種技能或一種語言知識,為完成任務,學生需要利用大量的信息資源,采用各種手段,因而有助於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
2.任務型教學模式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黃潔把閱讀過程簡化為感知—認知—信息重建—技能轉化四個階段。感知階段的活動以激活相關圖式為主,學生通過交互式活動交流與話題相關的信息;認知階段則給學生時間閱讀文本,使其在大腦中構建基本停留在詞句層麵的文本意義;信息重建階段是通過畫框架圖、討論等活動對文本意義進行整合, 其目的是為了在語篇層麵更好地理解文本; 技能轉化則是理解基礎上的語言綜合運用, 用學到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可采取寫(一個書麵報告)、說(表演劇目)或陳述報告的形式,以上四個階段反映了一個從低到高, 從語言掌握到技能掌握的過程。感知階段要激活相關背景知識, 認知階段要運用略讀、跳讀等相關技巧分析文章,了解其結構與內容,明確作者態度, 信息重建階段要把信息轉化為另一種形式表達出來, 如:列表, 提綱等, 技能轉化階段則是將所學知識用於另一項活動。據此, 我們可將英語閱讀教學分為閱讀前階段(pre-read-ing)、閱讀階段(reading)、閱讀後(post-reading)三個階段, 並在各階段給出相應的任務來組織學生進行特定的活動以達到語言應用訓練的目的。
2.1閱讀前階段(pre-reading)
在閱讀前階段,教師的作用主要在於布置任務及呈現要解決的問題,介紹為了完成這階段的任務所需要的技巧、方法及步驟, 盡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明白閱讀要求和目的,具體工作包括: ①介紹相關背景知識。可通過討論、看圖片、看影音材料等形式激活其相關知識,引發閱讀興趣,也可在課前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就該主題到圖書館、互連網上查資料,利用課前一部分時間和大家分享找到的信息; ②讓學生明確閱讀目的。不同的閱讀目的決定了不同的閱讀方式、方法和速度; ③激活是學習的前奏,導入才是序曲,要圍繞閱讀材料的主題開展內容預測活動。學生可以小組為單位,就題目、插圖對語篇的語境、體裁及課文內容進行預測; ④幫助學生掃清語言障礙,包括:部分生詞的了理解及文章結構的分析,使學生能順利完成符號辨認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