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風既有廣義的涵義,也有狹義的理解。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學風有它的體現載體。“學風”建設有著重要意義,它的好壞直接關係到高等教育教學的質量。良好學風的建立和形成是個係統工程,需要綜合治理。
關鍵詞:高校;學風;學風建設
目前,部分地方高校的學風狀況不盡如人意,學生中普遍存在著缺課、上課遲到早退、考試舞弊、整日上網玩電遊等現象,不良的學風狀況嚴重製約了高校的生存和發展。高校要獲得較大地發展,狠抓學風建設是關鍵。
一、學風的界定
1、學風概念的厘定
關於學風,我們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角度來理解:廣義的學風是指學校的治學精神、治學態度、治學原則;狹義的學風是學生的行為規範和思想道德的集體表現,是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所表現出的學習作風和精神風貌,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帶有傾向性的、穩定的態度和行為。具體表現在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學習習慣上,是在長期教育和教學過程中積澱形成的一種風尚,體現為一種獨特的心理環境,它穩定而具有導向性。筆者認為求真、求知、求善的道德感、勇於為社會貢獻的責任感、“大愛、大智、大氣”集體榮譽感應是大學良好學風的根本品格。
辯證唯物主義和社會心理學告訴我們:人的一切活動,無論是心理活動還是行為活動,都是由一定的環境條件即環繞人並作用於人的一切客觀現實所激發,其活動過程受環境條件的製約,學習作為一種活動也不例外。
2、學風的載體
學風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它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體現在很多細微之處,是群體的綜合表現。學風主要有三個載體,它們對形成良好學風有一定影響和作用。具體表現如下:
一是物質文化。包括校園的建築、景點、綠化等,這些都能起到耳濡目染的教化作用。
二是製度文化。包括學生管理的規章製度,行為準則等。這些能對學生起到規範和約束作用。
三是精神文化。學風的形成總是通過一定形式的活動載體實施教育而逐步形成的,這些活動包括學校的文體活動、社團活動,特別是以素質教育和“三創”教育為核心的科技活動、社會活動等,這些對學生起到陶冶心靈的作用。
3、學風的分類
學風也有好壞之分,良好的學風是指在正確思想指導下,符合一定學習規範的行為,是學生提高學業成績完成學習任務的重要保證。優良的學風是高等教育走向內涵式、質量型發展道路的需要,是保證和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條件,是大學生成才的重要保證。
二、學風建設的意義
1、學風建設是高校走內涵式、質量型發展道路的需要
學風是校風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一所高校傳統底蘊和辦學理念的集中體現,是樹立和塑造學院良好形象的重要方麵。高校必須遵循社會發展和高等教育發展規律的要求,改變單純的外延擴張(規模擴張)的模式,狠練內功,狠抓學風、教風和校風建設,走內涵式、質量型的發展路子。
2、優良的學風是保證和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條件
學風建設是高校教學狀態和教學效果的重要指標,直接反映著學院精神風貌和全體學生求學態度,也是社會衡量一所高校教學質量高低的一項重要標準。優良的學風能反映學校的辦學水平,體現辦學的品位,展示師生的學習風貌。在高校處於競爭的條件下,其評價結果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學校的生存與發展。
3、學風建設是大學生成才的重要保證
養成良好的學風是畢業生走上社會後成才和發展必備的素質和條件。學生跨進高校,不僅要學到文化知識,掌握職業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嚴謹的治學態度,這在邁入學習型社會的今天,對人的一生非常重要,也符合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
總之,學風是一種無形的精神力量,可以振奮精神、激勵鬥誌,迸發出積極向上、努力拚搏的革命精神,在這種環境中養成的行為習慣使人終生難忘,將成為這個學校裏每一個成員自覺奮進的動力,從而推動整個學校的繁榮和發展。
三、學風建設麵臨的現狀
有一位教育學家曾說過,在高等教育範疇裏,學風是一所大學治學讀書的風氣,是孕育大學精神和大學文化的沃土,是一所大學的氣質和靈魂,是大學立校之本。優良的學風是一種無形而巨大的力量,對學生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個性修養等,都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然而,在今天看來,這隻能是理念中的學風了。
當前來看,大學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象牙塔,校園更不是世外桃源,社會風氣必然對大學產生影響和衝擊。校風也因此會有不同的風向,搖擺不定地吹拂在大學校園。曾幾何時,功利、浮躁、庸俗的思想和風氣在大學裏彌漫。有些學生學習目標缺失,學習態度不端,學習動力不足,加上疏於管理和引導,於是沉迷於跳舞、麻將、網吧,學業荒廢,成績下滑,考試作弊,拿青春賭明天,任年華付水流。一位大學校長曾痛心疾首地說,我們對學生的管理和要求已逼近底線,總不能把課堂搬到舞廳和網吧裏去吧。麵臨這樣的現狀,狠抓學風建設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