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節 淚水是眼睛的語言(1 / 1)

最大的淚滴,往往隻在小孩子的眼裏。成人的眼淚遠不及小孩淚珠那麼飽滿晶瑩。

我感動於小孩子抑製淚珠流出時的神態。這是一種原本不想哭泣然而沒有辦法避免的努力,淚水仍像一對難於割舍的朋友分離那樣,一步一回頭,它留戀著眼眶。這是經過克製而後發生的場麵,因而淚水可以蓄積得那麼充沛。

兒童淚水的感人還在於他們哭得真誠,毫無虛飾而慚愧,能放聲大哭是一種高人作為,多屬孩子與詩人。

孩子哭的原因,無論饑餓、玩具、受父母嗬斥,都是大悲哀。

大人在饑餓的時候仍能做出笑容,遭受委屈之後可裝出無所謂之態,而被剝奪了快樂的權利之後隻好漠然。

大人已經沒什麼可哭的了。或者說大人再哭就毫無道理了。當然那些懷抱著童貞之心的成年人仍哭得深摯有力。

大人的淚水稀薄。

大人的淚水流得極快。

大人擦去自己淚水的速度更快。他們不敢像兒童那樣讓淚珠像鈴鐺一樣亮亮地掛在腮邊裝飾。

大人的眼睛在哭過之後發紅微腫並有些混濁,兒童的眼睛哭過像洗過一樣清澈。

我讀過台灣的餘光中所寫的一組悼母詩,如“而清明的路上,母親啊,我的足印將深深/柳樹的長發上滴著雨,母親呀,滴著我的回憶。”(《招魂的短笛》)

柳樹之雨幾近於哭,但餘先生未敷一個淚字。在他自己的生日所寫的詩中,他說:“永不忘記,這是你流血的日子/你在血管中呼我/你輸血,你給我血型。”(《登園通寺》)

不寫淚,寫血。更甚於哭了。

在餘氏的詩中,還有近於中年的冷靜和對冥冥大化的思索:“塔頂是印度的雲,塔底是母親/啟骨灰匣,可窺我臍帶聯係的一切。”(《園通寺》)

餘光中是有真性情的人,徹骨之痛也終於沒有哭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