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從事文學創作60年,是中國文壇上最重要的文學作家,是中國文學研究會的發起人之一。
茅盾,一生辛勤耕耘,自從他發表了《幻滅》、《動搖》、《追求》三部曲以後,為世人留下了許許多多光輝不朽的著作,有譯文,有小說,有散文,有詩歌,有戲劇,有文藝評論,也有政論文,他的作品如同雨後春筍湧現在中國大地,也走上了世界文壇。
那是在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後,中國社會的矛盾日趨複雜,時代造就人才,時代培育了20歲剛出頭的茅盾。茅盾真實地去生活,真實地去體驗動亂中的中國社會最複雜的人生的一幕。這使他感受到了幻滅的悲哀,人生的矛盾。於是他以精辟的筆調,於1927年完成了第一部有影響的小說《幻滅》,在這部名作中,他運用了“茅盾”這個筆名。從此茅盾這個名字和億萬萬熱愛生活的人們連在了一起。不久他又寫出中篇小說《動搖》,連載於《小說月報》中。從此他的作品源源不斷地問世了。
1928年,他寫出中篇小說《追求》,連載於《小說月報》,又寫出短篇小說《創造》發表在《東方雜誌》中。1929年,他寫出了短篇小說《野薔薇》於大江書鋪出版。這一年的4月至6月,茅盾在日本完成了長篇小說《虹》,還發表了短篇小說《泥濘》等文章。1930年,他把《幻滅》、《動搖》、《追求》三部中篇小說結集為《蝕》,以具體、生動、鮮明的藝術形象展現了大革命時期,部分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生活和精神麵貌,敘述了一些資產階級知識青年向往和追求光明以及彷徨、幻滅的故事,再現了中國社會處在大革命風暴前後現實生活的圖景。作者以深刻細膩的心理描寫和表現各種人物的藝術才能,使得這部作品成為一部優秀的現實主義作品。同年,他在《小說月報》發表了曆史小說《豹子頭林衝》、《石碣》、《大澤鄉》等作品,還發表了《西洋文學通論》、《希臘文學ABC》、《北歐神話ABC》。1931年,他的中篇小說《三人行》在開明書店出版,他的短篇小說《宿莽》在上海大江書鋪出版。1932年,他的中篇小說《路》在光華書店出版。茅盾寫《路》的時候,正是中國革命經曆了1927年在革命失敗後進入低潮,聲勢又複大振的時期。他在《路》中暗示革命火種正在蔓延,必將成為燎原之勢。這在中國革命初期,成為鼓舞革命誌士的一麵旗幟。這一年,他翻譯的俄國中篇小說《文憑》奉獻給了渴望中的讀者。
茅盾在創作的道路上躬耕不止。1933年2月,他的長篇小說《子夜》在開明書店出版了。這消息震動了上海的文藝界人士,也震動了全國所有的文藝界的人士。《子夜》是茅盾文學創作思想和藝術成熟的標誌,也是茅盾登上中國現代文學高峰的標誌,更是茅盾的扛鼎之作。作品筆力飽滿,布局宏偉,內容豐厚,不但描寫了企業家、買辦階級、土豪劣紳、工人、共產黨、外國帝國主義和軍閥混戰的情景,而且巧妙地提出了工人鬥爭問題、工業發展問題……這部傑作被人們稱為中國文壇上新的收獲,中國文學發展史上長篇小說的裏程碑。
茅盾在寫作的道路上膽壯氣旺,善於觀察、思考,分析社會上所發生的一切。他寫完了《子夜》,又注重搜集反映農村生活的素材,發表了《林家鋪子》、《春蠶》、《秋收》、《殘冬》等作品,在文學藝術界又引起了轟動。《林家鋪子》通過某市鎮一家洋貨店倒閉的故事,反映了當時的國民經濟在帝國主義侵略和國民黨、反動官僚壓榨下趨於破產的社會現實。《春蠶》、《秋收》、《殘冬》是三個連續性的傑出短篇,描寫了舊中國農民的悲慘遭遇和當時農村經濟趨於破產的情景,也描寫了農民的反抗精神,顯示出了農村革命風暴的來臨。著名的《春蠶》早在30年代就被改編為話劇、電影搬上了舞台和銀幕。解放後,著名的《林家鋪子》也被改編為電影,走上了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