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泛舟書海(1 / 3)

烏鎮沒有中學,茅盾小學畢業後隻有去杭州、湖州、嘉興、寧波等地才能讀中學。

為求學,茅盾要遠征了,他要到百裏以外的湖州去讀書。這是他第一次遠離烏鎮。離開故鄉的那一天,母親不放心,送了一程又一程。茅盾雖然年幼,但他深深理解母親盼子成龍的那種心情。他對母親說:“媽媽,你就放心吧,我會好好讀書的。”

在湖州中學裏,茅盾還像兒時那樣,有一種強烈的要爭當佼佼者的願望。

教國文的老師姓楊,叫楊名齋。茅盾最愛聽的就是楊名齋的國文課。那一天,上課了,茅盾靜等著國文老師的演講。課堂上,楊先生講的是《莊子》。從這一天開始,楊先生講完《莊子》講《墨子》,以後又講了《荀子》、《韓非子》等等。茅盾聽了楊先生滔滔不絕的解說,他的心隨著先生的解說進入了曆史的長河。過去,他獨自學習了《孟子》後,隻知道有個孟子,孟子的“人若無誌,與禽獸同類”這句話早已銘刻在茅盾的內心深處。但他還從來不知道先秦時代竟然有那麼多的“子”。茅盾對這些“子”反複閱讀反複咀嚼,仿佛自己也遨遊在那條曆史的長河中。

麵對新的生活,茅盾要一顯身手,他要學什麼會什麼。盡管他當時的身體還很矮小,可他文靜,善學,從不和同學拌嘴。許多大孩子都喜歡和他在一起,願意聽他重複先生講過的課程,也希望和他在一起玩一玩。茅盾並不喜歡玩,他愛書愛得癡迷,他走向湖州就是要追求美好的讀書生活。在這所校園裏,茅盾除了聽講,幾乎所有的時間都在書海中盡心盡力地學習。

茅盾樂於讀書,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學習中。入學不久的一天,剛剛下過一場大雨,雨過天晴,校園西方的天際出現一道美麗的彩虹。茅盾放學後就開始自學。他帶著一本書,向著彩虹的地方,一邊走一邊讀書,走著走著,走進了一道水溝裏。他的思緒還在書本裏,雙腳卻陷進了泥坑,直到拔不出來時,他才猛醒,才知道自己從狹窄的小路走進了水溝。

茅盾善於投入,善於磨煉自己的意誌。四年級有位同學會篆刻。這位同學常常在業餘時間裏篆刻,也常常和茅盾嘮起他學篆刻的事。原來他是站著看父親篆刻學會的。聽了這位同學的故事,一心想追求未來美好前程的茅盾從中得到了啟示。他想,看到別人篆刻可以學會,那麼看著別人做大事能不能學會呢?他要證明這個事實,他要先從看著同學篆刻做起。有一天放學,他特意跟在這位同學身邊,看著這位同學篆刻。茅盾細心觀察這位同學的每一個動作,隻見這位同學在解開平常的石章時,用兩根不太粗,也不太細的銅絲相絞,使兩股成為一股,然後用竹片把這銅絲作為弦,成為一個弓形。在解剖石章時就用這銅絲弦作為鋸子,像木匠鋸木板一樣就能把石章剖開。這過程很細,也很慢,更辛苦,可這位同學居然解剖成功了,而且在石章上刻下了很秀氣的字跡。

這件事給茅盾留下的印象是很深的。在看完了這位同學篆刻的當晚,茅盾失眠了,他想起在體育課中的失敗。那是在他剛剛入校時,第一節體育課就是“走天橋”。望著天橋他十分膽怯,聽先生說:“走天橋時,眼睛隻能朝前看,不能朝下看。”可是茅盾剛剛走完一半突然往下瞅了一眼,結果他是騎在天橋上,挪動身子一點一點爬到頭的,弄得同學們哈哈大笑。回眸這恥辱的一幕,越想越感到自愧。想著想著,他竟然從床上爬起來想去練習走天橋,忽然又一想,大半夜的上哪兒去走天橋呢?就在這個時刻,他決定要先從學習篆刻做起,然後再去學習做大事情。

暑假,對於茅盾來說,給了他一個學習技藝的機會。這個暑假,他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學習篆刻。回到家,還沒和母親介紹學校的情況,就開始找東西做刻字刀。他從一把破舊的傘上折取一小段傘骨,是扁形的,很窄很窄,大約有三寸長。他用力磨,整整磨了一個晚上,磨成了一把鋒利的刻字刀,和那位同學特製的篆刻刀基本相似。他撫摸著這把刀,高興得不知怎樣好了。他很自豪地跑到母親身邊,告訴母親自己要做的事情。

茅盾的母親得知兒子要學習刻字,非常支持兒子的行動。她覺得這是磨煉兒子意誌的好機會,就把丈夫留下來的石章全部交給兒子,由兒子任意支配。茅盾並不會寫篆字,他隻好找出一本康熙字典,照葫蘆畫瓢。有一天清晨6點鍾,茅盾早早就起床了,他要開始解剖石章。他自製的石刀不如那位同學的好使,但他用心去做;他不會寫篆字,但他用心去摹仿。為了成功,他采用拓印法,就是把字用濃墨寫在很薄很薄的宣紙上,然後拓在石章上,石章就會有清晰的字跡。第一枚石章刻完時,不太像。茅盾覺得這是因為自己對篆字太陌生了。聽那位同學說,老手刻石章直接在石上刻,比用拓印法流利而且又圓潤。他想,自己為什麼不能當老手呢?既然別人做成功了,自己就應該作成功。於是,他放下石刀,手捧著字典觀察篆字的字形,他反複練寫篆字,他想刻哪幾個字就專門練哪幾個字。中午,天熱得很,母親見兒子已是汗流滿麵,就對兒子說:“歇一歇,歇一歇吧,什麼事情都不是一日之功。”母親的話,茅盾已聽見了,但他顧不得回答母親,兩手仍然在不停地操作著。傍晚,夕陽灑在茅盾的臥室裏,照得滿屋彤紅彤紅的。他的成功之作出台了,隨後他高興地拿給母親看。母親問他有什麼感想,茅盾爽快地回答說:“無論做什麼事,隻要用心就會成功。”母親聽了激動萬分,她覺得兒子又成熟了許多,以後會完成他父親遺願的。她很親切地把兒子摟在懷裏。這時的茅盾剛剛14歲,他身材矮小,人也清瘦,居然像幾歲的兒童在母親的懷抱裏撒起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