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致《青春》(1 / 1)

致《青春》

親愛的讀者,青春雜誌社的微博平台正式開通了,歡迎大家關注新浪微博youth青春雜誌社,我們希望通過這個平台實現讀者、作者和編者之間的互動。您的每一條批評、讚揚、建議,都是我們永葆青春的源泉。等著您來關注,要@我哦!

汪政@《青春》

如果說對文學稍微有一點留意和關心,如果對中國新時期以來的文學有那麼一點點概念,如果對江蘇的文學有那麼一點點熟悉的話,大家都不會忘記一個有著年輕的名字,但卻是一本老牌的刊物,這就是《青春》雜誌。當年《青春》雜誌曾經非常輝煌,有一大批青年作家借助於這本雜誌,從南京出發,走向江蘇,走向全國,乃至走向世界。一本刊物實際上就是一個微觀的文學史,通過一本刊物的研究,是可以讀懂某一個時代的文學的變化,所以《青春》雜誌在中國新時期文學史上有不可替代的位置。我們說《青春》雜誌曾經非常輝煌,其實這個曾經就是永遠。《青春》雜誌現在依然與我們相伴,在這幾十年的辦刊當中,《青春》雜誌秉承他們對文學的理想,對社會對人生的這樣一種關注,對藝術不倦的探索,每期都為讀者奉獻了值得閱讀,值得珍藏,值得回憶的優秀文學作品。

(汪政,本刊顧問,著名批評家,魯迅文學獎、茅盾文學獎評委)

《青春》@汪政:

謝謝汪老師的讚譽,我們感覺雜誌沒有如此大的份量能承擔您對我們如此慷慨的表揚,但是我們一定會努力的。

作家黃梵@《青春》 寫給《青春》雜誌的一封短信

我對八十年代初的《青春》極為推崇,幾乎它每一次推出的逆眼之作,最終都會讓讀者和評論界接受它們提示的新方向。之後《青春》似乎生了病,顯然不是編者不努力。我想是編者自身的趣味障礙,使得《青春》退出了當代探索的最前沿,把這種榮耀讓給了《作家》《山花》等雜誌。《青春》近年來突然變化,不再含混不清地混淆各種文學趣味,它開始有了一種能力,即讓更有國際視野和新趣味的作品脫羈而出。這種堅定的態度,也體現在封麵等裝幀設計中,尤其2013年的封麵生動體現了時代、新趣味與記憶的完美融合。封麵照片的絳色,令人想起元代大師黃公望發明的絳色山水畫,這是暗示傳統和記憶的一種巧妙方式,再通過照片的內容,讓我們感受到時代那粗礪的存在,比如,雜亂的建築工地照片,蜿蜒在山間的公路照片等。我一直認為雜誌的封麵趣味,體現的是編者的文學趣味。2013年的封麵讓我覺得,《青春》有了一種與新時代文藝青年對話的語調,這些青年喜歡以個人身份參與網上的公知話題,喜歡小眾電影,喜歡用詩歌裝點門麵,喜歡收集真知灼見的語錄,不認為主流小說屬於有品位的事物,隻把它們與言情小說歸為一類用來消遣……《青春》用“手記中國”、“新視點”等欄目,試圖與文藝青年造成往來與交流,編者甚至努力提升小說的品位,想讓文藝青年能像尊重詩歌那樣尊重它。據說《青春》成了先鋒書店賣得最快的雜誌,這是對《青春》新麵貌的最好肯定。有時,光瀏覽它的目錄也是一種樂趣,你會發現既有兩岸重要作家的名字,也有勇於探索的年輕作家和出手不凡的無名之輩,有書寫破碎現實的非虛構作品,也有堪稱完美的詩歌和文筆老道的小說、隨筆、評論等……這些都令我對《青春》的品質越來越信賴,隨著它在讀者心中的份量越來越重,可以預期它很快會躋身文學界最著名的月刊行列。我有幸與新麵孔的《青春》打過交道,收到過幾次微薄的稿酬,與它虎虎有生氣的文學氣場相比,它低廉的稿費確實難以差強人意,宛如白壁生瑕。

(黃梵,詩人,小說家)

《青春》@作家黃梵:

謝謝黃梵先生如此仔細地閱讀本刊,簡直成為咱們小編心裏的蛔蟲了。我們正在努力解決稿費的問題,使得作家的辛勤勞動能夠得到合理的回報。

詩人盧衛平@《青春》

上大學時,我就有個夢想,就是在《青春》上發表詩歌,你知道那個年代《青春》多牛啊!沒想到這個夢想在30年後實現了。

《青春》@詩人盧衛平:

盧衛平先生的夢想,在小編看來是對《青春》莫大的鼓舞。詩人在青春年代對《青春》的懷想多麼動人,願我們的青春永不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