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殘疾人護理倫理
2011年底,中國殘疾人聯合會與世界衛生組織、世界銀行共同發布報告指出,全世界估計有15%人口帶有某種形式的殘疾,這一數字高於世界衛生組織之前10%的估計值。依據這一比例,全世界有超過10億殘疾人,其中約三分之一為兒童。中國約有9000多萬殘疾人,且每年新增殘疾人數呈上升趨勢。
殘疾人是指生理功能、解剖結構、心理和精神狀態異常或喪失,部分或全部失去以正常方式從事正常範圍活動能力,在社會生活的某些領域中處於不利於發揮正常作用的人,即因視力、聽力、語言、肢體、器官、智力等生理、心理缺損或功能方麵障礙,喪失勞動能力而影響生活、學習、工作的人。由於多數殘疾人文化程度低,就業率不高,在生活和社會保障方麵的困難遠遠多於一般人,因而對殘疾人的保健已成為國家和社會需要特別重視的問題。
殘疾人在日常生活的起居交流活動、受教育、勞動就業、文化生活等方麵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困難,需要理解和幫助。其身體功能的障礙使他們麵臨著一係列的不便和困難。以往的人們主要是從身體的殘疾和障礙來理解他們,注重在生活上救濟和幫助,而對他們因肢體或生理的殘疾而普遍存在與健全人不同的心理和社會問題關注不夠。殘疾人的心理問題不僅具有某種普遍性,與健全人相比更具有持久性和複雜性的特點。殘疾人是最需要關懷和照顧的人。對這個弱勢群體進行護理時牽涉更多的應是心理方麵的。
2007年3月聯合國製定《殘疾人權利公約》確定:“本公約的宗旨是促進、保護和確保所有殘疾人充分和平等地享有一切人權和基本自由,並促進對殘疾人固有尊嚴的尊重。”我國憲法明確規定“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護理人員針對這個弱勢群體進行護理時除了重點關注心理問題外,還要加強相關法律知識的補充學習。
(一)殘疾人的特點
1殘疾人的特殊心理壓力
社會各個階層的不同群體包括家庭成員一般普遍認為殘疾人是被照顧的、可憐的、值得同情的不幸者,甚至有些人覺得他們是“累贅”,是“包袱”,殘疾人對家庭和社會的依賴,決定了殘疾人的附屬性和次要性,他們必須承受著來自家庭與社會雙重特殊心理壓力。
2殘疾人自身的特殊心理
(1)自卑心理:殘疾人由於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他們在學習、生活和就業方麵遇到諸多困難,他們常常無法和社會的其他成員正常交往,同時因為得不到足夠的支持和幫助,甚至遭到厭棄或歧視,他們容易自卑,易於陷入一種過分悲觀和自顧不暇的情緒中,很難融入外部世界,甚至喪失對他人和社會發生興趣的情感。
(2)孤獨心理:因為自身生理和心理的缺陷,導致他們活動受限,無法進行正常的交流,缺少朋友,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孤獨感,這種孤獨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增強。
(3)敏感多疑:殘疾人情緒不穩定,會對他人的評價極為敏感。他人帶有貶義的、不恰當甚至是無意的稱呼,常會引起他們的反感。如果他們的自尊心受到損害,就會流露出憤怒情緒或采取自衛的手段加以報複。
(4)抱怨心理強:抱怨天地之間,難以容身;人海茫茫,惟我多餘。他們對外界的情緒反應強烈,容易與別人發生衝突。
(5)富含同情心:殘疾人對殘疾人有特別深厚的同情心,卻較少與非殘疾人交流,除了“話不投機”的原因外,還與交流不方便有關。
3不同類型殘疾人的性格特征
殘疾人交往的圈子比較小,周圍環境與普通人不同,於是就形成了某些特殊的性格特征,如孤僻和自卑是各類殘疾人的共同性格特征。但每一類殘疾人又有其獨具的性格特征。
(1)盲人:性格內向,溫文爾雅,有豐富的內心世界,情感體驗深沉而含蓄。探索問題深刻、健談、說話有條理、詞彙豐富、語言生動、說理充分。
(2)聾啞人:性格外向,情感反應強烈,頻度高但持續時間短,性格豪爽耿直。觀察問題往往隻看到表象,不太注意內在聯係,多傾向於眼前世界,較少考慮長遠利益。
(3)肢體殘疾者:肢體殘疾包括上下肢因傷、病或發育異常所致的缺失、畸形,或功能障礙而造成軀幹或四肢的功能障礙。其中以偏癱、截癱、截/缺肢、關節疾病患者是主要的肢體殘疾人,性格特點主要表現為倔強和自我克製,隻有在忍無可忍時才會爆發。通常殘疾時間越長,患者對自身殘疾的認識越充分,心理就越能夠接受現實。
(4)工傷病人心理特征:工作中出現的突發事件,病人往往被突如其來的意外事故所驚呆,繼而產生焦慮及對死亡的恐懼感,當受傷無法改變接受事實時轉為憤怒,最後因憂慮日後工作、生活和前途而為抑鬱狀態。
(二)殘疾人護理的倫理規範
1平等對待殘疾患者、減少歧視
殘疾人的公民基本權利不受社會歧視,社會要承認殘疾人是社會的一員,各醫院在建設中應為殘疾人群提供最大便利。作為護理人員需要發揚人道主義思想,擯棄歧視殘疾人的舊觀念。針對不同殘疾人的特點給予最大幫助,努力為殘疾人創造一個公平公正的文明的就醫環境。
2提高康複護理水平、恢複信心
殘疾人康複是指對殘疾人提供一係列的服務,使其身心都得到康複。康複護理人員幫助他們實現殘障身體和功能的恢複時,更須增強他們的信心,使他們走出封閉的自我,融入社會,這對提高殘疾人生活質量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3關心愛護殘疾患者及家屬,開展心理谘詢
關愛殘疾人是反映社會文明和進步的一個重要標誌,醫務人員要為每個殘疾人的不同病況製訂一套醫療的、工程的、心理的和社會的保健康複計劃,使殘疾人的症狀能得以減輕或獲得康複。在治療過程中醫務人員要關注殘疾人的心理,有的放矢地開展心理谘詢與心理治療工作,提高殘疾人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護理人員要關心病人一點一滴的進步,動員家屬一起做好殘疾人的保健工作,促進殘疾人的身心健康,促進家庭和社會和諧。
第三節 精神病患者護理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