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1 / 2)

【引導案例】

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邁阿密市曾發生過一起不尋常的訴訟案。

一位名叫愛琳的女孩,剛出生時醫生就發現她的背部有個紅色腫瘤,如果不采取手術,脊髓液流到腦中就將造成致命感染或畸形發育。即便實施了手術,其膝關節以下仍將麻痹。愛琳的父母說:“我們要想到孩子的前途,如將受到的社會壓力和心理壓力,以及對家庭的負擔等。”最後,其父母決定不進行手術,讓孩子自生自滅。可是醫院方麵不同意,認為手術有成功的可能,愛琳有可能長大成人。雖然醫生們同時也承認孩子將終生癱瘓,但他們堅持要為孩子實施手術。究竟是讓愛琳自然死去還是使她盡可能長久地活下去?她的父母和醫院方麵請求法官公斷。

【分析】

這一案例涉及道德衝突的焦點是義務論的生命神聖與功利主義的生命價值。現代醫學麵對的最大的倫理挑戰是道義與功利的衝突。幾乎所有的生命倫理學難題均與人道主義和功利主義有關聯。例如人體實驗、安樂死、優生學等。

現代護理倫理學或醫學倫理學興起的一個基本背景就是醫學道德難題的湧現。可以說該學科興起的一個重要原動力是現代醫療生活麵臨著大量的醫德的難題,需要有這麼一門學科,這麼一群人著力研究,尋找合理的道路,正如首次提出生命倫理學的Potter所說,“生命倫理學是為人類更好的生存開處方”。

護理倫理學(NursingEthics)是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與現代護理學相交叉的一門邊緣學科,是當代醫學倫理學(生命倫理學)的一個特殊的專門道德哲學與倫理實踐的分支,它應用生命倫理學原理,並結合護理學理論進展以及護士角色的變革,在新的衛生格局、體製、醫務分工和醫療健康消費運動、衛生經濟規律下,強調護士與病人的關係,與護理哲學文化、護理社會學、護理心理學以及護士自身的職業人格發育所建立起來的一門嶄新的獨立學科。

護理學原本就是一種愛人之學、人道之學,因為作為醫學的護理學是屬人的,醫學從來就與倫理學同源。隨著現代科技特別是醫學高新科技的不斷發展、現代醫學模式的發展變化和“以人為本”理念的逐步形成,整個社會對護理人員的職業要求尤其是護理道德水平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加強護理專業的學生和在職護理人員的護理倫理學的學習,有助於培養他們崇高的護理道德品質,不斷提升護理質量,進而有利於推動護理科學事業的發展以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第一節 道德、倫理與護理倫理

一、道德

(一)道德的起源

倫理學是以道德現象作為理論思維對象的。道德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也是人類所特有的一種精神活動。在倫理學史上,道德的起源問題,始終是一個爭議最多的問題。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屬於社會上層建築和社會意識形態,它的產生和發展是由人類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隻有從人類的曆史發展和社會實踐中,從人類的社會關係和社會生活本身,才能科學地說明道德起源。

首先,道德萌發於人類的早期勞動和簡單交往。道德是人類所特有的社會屬性,它體現的是個人與整體、個人利益與整體利益的關係。隻有在曆史中出現了這種關係並在人們意識到這種關係時,才會出現道德。如果人隻是作為孤立的個體而存在,而不與社會、他人發生關係,那麼,他的行為也不具有任何道德意義。勞動是人類最基本的物質活動,它使人最終脫離了動物界,成為真正意義的人。在勞動中,人與人之間形成了所謂的社會關係,道德這種特殊的社會現象才得以產生。原始的人類由於客觀條件和自身能力的限製,不得不以群體活動的方式來從事生產活動,維持群體的生存。在集體活動中,人們之間客觀上便存在著一些最簡單的交往和關係。為了協調行動,保持群體內的秩序,事實上就有了萌芽狀態的道德。

其次,道德形成於社會分工的出現和發展。隨著兩性之間勞動分工的出現,特別是畜牧業和種植業、農業和手工業的分工及其發展,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麵發生了極大變化。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社會財富極大增加,人們的交往日益頻繁,社會的組織形式和人們的社會關係都發生了極大變化。這個時期,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變得逐漸明確,並容易為人們所認識。同時,個人與氏族部落、個人利益與氏族部落利益之間的矛盾,也日益突出。這樣,在原始氏族內部,就產生了調整個人與整體關係以維持氏族部落內部秩序的自覺要求,利用某些傳統的風俗習慣作為個人行為規範,來調節一定的社會關係,便為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所必須。在這種情況下,道德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就最終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