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試論呂夷簡的政治“操術”(2 / 3)

呂夷簡在“深結人主”方麵施展的“操術”內容很多,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所謂的“和睦兩宮”,亦即在章獻劉太後操縱政局期間,調和太後與仁宗之間的矛盾。呂夷簡入相之時,仁宗已經成年,具備了親政的條件,劉太後雖已年逾六旬,但權力欲絲毫未減,繼續垂簾聽政,這就使得朝政處於撲朔迷離的微妙境況之中。如何處理好與兩宮之間的關係,既是執政大臣不可回避的重大現實問題,也是關係到其將來政治前途的敏感問題。從有關記載來看,呂夷簡在處理這一問題時,可謂絞盡腦汁、費盡了心機。一方麵,呂夷簡在處理朝政、特別是涉及太後利益之事時,盡可能地順從太後,以取信對方。劉太後自聽政以來,朝內外一些人為邀寵而投其所好,如有方仲弓者,在太後親信宦官羅崇勳的指使下,“上書乞依武氏故事,立劉氏廟”,權禦史中丞程琳也密獻《武後臨朝圖》,大有勸劉太後效法武則天改朝之意。呂夷簡深知此事必將冒天下之大不韙,故對此沒有支持附和,但為了贏得實權在握的太後的信賴,在其他方麵卻盡可能地順從太後之意。就在呂夷簡拜相四個月以後,首相王曾因曾反對太後在象征天子尊嚴的天安殿接受尊號冊、受群臣慶賀長寧節,而“止共張便殿”,引起了太後的不滿。太後左右姻家稍通請謁“(王)曾多所裁抑,太後滋不悅”,於是被貶出朝。這無疑給初登相位的呂夷簡敲了警鍾。當年冬至,又逢章獻太後壽辰,他一改王曾的做法,不顧範仲淹等人的反對,率群臣和仁宗赴天安殿朝賀太後,又將範仲淹請太後還政的奏疏壓下。另外,對太後“稍進外家”及外戚專橫不法之事,呂夷簡也吸取了王曾的教訓,竭力回避。如太後兄家某寵婢“出入禁中,大招權利”,刑部侍郎趙稹“厚結之”,被擢為樞密副使,呂夷簡對此沒有表示任何異議。又如,天聖九年,太後之侄、蔡州團練使劉從德死,贈節铖、封國公,又“錄內外姻戚門人及僮隸幾八十人”,其恩澤待遇空前,從而引起了禦史曹修古、郭勸等四人的“交章論列”。太後怒“下其章中書,大臣請黜修古知衢州,餘以次貶”。作為首相的呂夷簡在其中的行為是不言而喻的。明道元年,皇宮發生大火後,秘書丞劉越等官員在應詔言事中“請太後還政”,呂夷簡對此也不表態支持。明道二年,年邁多病的劉太後謁太廟,“欲被服天子袞冕”,參知政事薜奎等人以為不可,但主政的呂夷簡仍不加以阻攔,太後遂得以如願。從諸如此類等等的事例中,可以窺見呂夷簡順從太後、盡可能回避與其衝突的史實。

另一方麵,在一些關係仁宗地位、感情的重大問題上,呂夷簡則運用權謀據理力爭,從而贏得了仁宗的感激和信任。據史料記載,劉太後生前曾以真宗早夭長子托夢為由,將真宗異母兄弟元儼之子允初“養於禁中”,這無疑對尚未親政的仁宗是一個潛在的威脅。允初“既長”,呂夷簡深感不妙,遂堅請太後出允初,“命還邸中”。此舉使得呂夷簡一直到死後,仍能深深打動仁宗皇帝,這也是其之所以長期獲得仁宗信賴的一塊重要基石。還有一件令仁宗感激不盡的事是:明道元年二月,真宗順容、也就是仁宗生母李氏病死,“章獻秘之,欲以宮人常禮治喪於外”。由於仁宗自幼便由無子的劉太後養育,故此時仁宗尚不知道自己的身世。這又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如果處理不當,仁宗親政後一旦追究,主政大臣必然獲罪。於是,呂夷簡冒險主動入宮詢問李氏死訊,“太後瞿然曰:‘宰相亦預宮中事邪?’引帝偕起”,劉太後隨後獨自出來質問其:“卿何間我母子也”?呂夷簡則冷靜地答道“太後他日不欲全劉氏乎?”太後怒氣稍消。呂夷簡接著“請發哀成服,備宮仗葬之”。又一再堅決反對鑿宮牆“以出喪”的非禮做法,並通過宦官向太後表達了自己的一番苦心忠言:“宸妃(李氏)誕育聖躬,而喪不成禮,異日必有受其罪者,莫謂夷簡今日不言也”。李氏遂得以禮入葬,李氏弟李用和也特遷禮賓副使。果不如呂夷簡所料,次年太後剛死,仁宗便得知自己的身世,當有人反映李氏“死以非命”後,仁宗乃遣李用和開李氏棺查驗,“後(李氏)玉色如生,冠服如皇太後者,以有水銀沃之,故不壞也”,從而打消了仁宗對章獻太後的怨氣。呂夷簡在仁宗生母李氏葬禮中的表現,可以說是他冒著很大風險據理力爭的一次舉動,也是其“操術”的一次高明運用。此舉在消弭兩宮之間芥蒂的前提下,既為贏得以後仁宗對自己的信賴打下了又一塊重要的基石,又以替太後家族長遠利益考慮說服了劉太後,同樣獲得了對方的好感。呂夷簡的這一表現還在政壇博得了很高的聲譽,蘇轍即評價說:“公(呂夷簡)能以智輯睦兩宮,無纖毫之隙”。

另外,呂夷簡對尚未親政的仁宗還不失時機地處處表現忠心。典型的事例如:明道元年皇宮發生大火後,百官欲入宮朝見,“而宮門不開”。後在輔臣的要求下,仁宗登拱宸門,群臣皆拜於樓下,但呂夷簡疑心有變,“獨不拜”。仁宗遣人問其故,他答道:“宮廷有變,群臣願一望清光”,仁宗遂舉簾見群臣,呂夷簡“乃拜”。這一忠心之舉無疑給仁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呂夷簡在章獻太後聽政時期“操術”的精明運用,對消弭兩宮之間的矛盾及穩定政局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博得了兩宮的一致好感,從而得以“深結人主”,穩定了自己的地位。

宋仁宗親政以後,呂夷簡除了在大政問題上恪守成憲,不事更張外,又繼續運用權謀取信於仁宗,在朝中依舊保持謹慎持重的忠臣形象。在仁宗親政之初,呂夷簡首先解釋了自己以往未勸太後還政的苦衷:“大臣或及此,則太後必疑風旨自陛下,使子母不相安矣”,仁宗“以夷簡為忠”。有關呂夷簡持重表忠方麵的記載相當多,如:慶曆初,仁宗因病“久不視朝”。仁宗病愈後,“思見執政”,於是急召二府大臣。但呂夷簡聞命後,“移刻方赴朝”。入宮後,又不顧宦官和臣僚的催促,“愈緩步”。當仁宗問他何以姍姍來遲時,呂夷簡答道:“陛下不豫,中外頗憂,一旦聞急召近臣,臣等若奔馳以進,慮人心驚動耳。”仁宗聽罷,大為感動“以為得輔臣之體”。又如,寶元中,禦史台之長禦史中丞一職久未任命,仁宗不知其故。某日,有人向仁宗反映“此乃呂夷簡欲用蘇紳,臣聞夷簡已許紳矣。”引起了仁宗的懷疑。不久,仁宗便質問呂夷簡禦史中丞久缺的原因,呂答道:“中丞者,風憲之長,自宰相而下皆得彈擊,其選用當出聖意,臣等豈可銓量之?”仁宗聽後連連點頭。呂夷簡在處理此事上的表現,是否如他表白的那樣純粹出自一片忠心,頗值得懷疑,權謀的成分倒可能更大一些,但卻確實令仁宗深感滿意,“自是知其直矣”。

事實上,呂夷簡雖非丁謂之流佞臣,但為了鞏固自己的官位,也經常揣摸人主之意,通過一些逢迎活動,取悅於宮廷。如宗室原無遷官法,“唯遇稀曠大禮,則普遷一官”。景?初,仁宗因過度沉溺女色而體弱多病,呂夷簡為博得仁宗的歡心,提議超遷宗室位秩,“宗室聽換西班官”,以致於“俸祿十倍於舊”。為了更多地了解仁宗的動向,使自己的舉動得以“稱旨”,呂夷簡還深知拉攏宦官的重要性。天聖七年九月,呂夷簡拜相初,便利用王曾罷相、自己獨主中書的機會,提高了宦官的地位,“即升都知、押班(宦官官職)班次”。慶曆初,又進一步提高宦官官秩地位“議者非之”。通過此類施恩活動,呂夷簡與仁宗身邊的宦官保持了密切的關係,往往能及時察覺到宮中的變化,采取必要的應變之策。如呂夷簡第一次被罷相後,他便迅速從大宦官閻文應處了解到郭皇後從中作梗的原因,而他以後對郭皇後的報複,也是在閻文應的配合下完成的。

呂夷簡通過諸如上述“操術”活動,博得了章獻劉太後和仁宗的極大信任,史稱:“夷簡當國柄最久,雖數為言者所詆,帝眷倚不衰”。呂夷簡病危時,仁宗剪須和藥,以示關心。呂夷簡死,仁宗又哭著對群臣說過“安得憂國忘身如夷簡者”的話。

在取得了宋仁宗的完全信任後,呂夷簡為了進一步穩定自己在政壇的地位,再施政治操術,“黨同伐異”,以便在朝臣中造成有利於自己的局麵。在呂夷簡這方麵的權謀活動中,尤以打擊對手之舉最為重要和突出。可以說,呂夷簡總結了曆史上官場中的諸種爾虞我詐的手段,既殘酷無情,又老謀深算,縱橫捭闔,無計不用其極,常常通過三招兩式便能擊中對手要害,在不露聲色之中獲勝。有關這方麵的記載很多,其中重要的事例如下:

其一,讚廢後。據史料記載,明道二年四月,仁宗親政初,呂夷簡配合仁宗清除劉太後親信,樞密使張耆、副使夏竦等皆被驅逐出朝。呂夷簡又“手疏陳八事”,提出多項施政主張。但政壇風雲莫測,仁宗回宮與郭皇後談到此事時,郭後很不以為然,“後曰:‘夷簡獨不附太後邪?但多機巧,善應變耳’”。於是呂夷簡也被罷相,“及宣製,夷簡方押班,聞唱其名,大駭,不知其故”。他最終通過關係密切的宦官閻文應知道了真相,“夷簡由是惡郭後”。所幸的是,繼任者張士遜素來無才,“天下蝗旱仍見,士遜居首相,不能有所發明,上頗複思呂夷簡”。時隔五個月餘,張士遜罷免,呂夷簡再度拜相。呂夷簡經曆了這次打擊,除了更加謹慎圓滑外,也尋找機會報複郭後。史稱:“郭皇後之立,非上意,浸見疏”。然而在章獻太後垂簾時,郭後“恃太後勢,頗驕橫”。仁宗親政後,“上始得自縱”,美人尚氏、楊氏遂得寵。“郭後妒,屢與之忿爭”,一次在與尚氏爭執中竟誤打了仁宗,引起仁宗極大憤怒。“閻文應勸上以爪痕示執政大臣而謀之”,呂夷簡不失時機地“因密勸上廢後”,並以東漢光武帝劉秀廢後為先例,來打消仁宗的顧慮。權三司使範諷“方與夷簡相結”,得到呂夷簡的指使,也提出了郭氏立後九年,“無子當廢”的理由。當左司諫範仲淹等人準備上奏勸諫時,呂夷簡又“奏請敕有司無得受台諫章奏”。於是終於將貴為皇後的郭氏廢黜,隨後再將繼續勸諫的權禦中丞孔道輔和範仲淹逐出京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