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從名將狄青的遭遇看北宋中葉武將的境況(1 / 3)

摘要:狄青是北宋曆史上的一代名將,在抵禦西夏和平定南疆儂智高叛亂的戰爭中功勳卓著,為當時頗有作為的軍事將領。但由於北宋統治集團長期奉行“崇文抑武”“以文馭武”的政策,特別是到宋仁宗朝這一做法更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因此,狄青屢遭壓製和打擊,最終被迫害致死。而透過狄青的遭遇,正可以窺見武將在北宋中葉所處的境況。

宋朝是“重文輕武”之風盛行的時代,武將在當時封建政權中長期受到壓製,成為中國古代史上突出的現象。本文試通過考察宋仁宗時期名將狄青的遭遇,來探討武將在北宋中葉所處的地位狀況。

狄青字漢臣,出生於民風強悍的河東汾陽,青年時即投身軍伍,入為宮廷禁軍衛士。宋仁宗寶元初,元昊稱帝建國,與宋王朝分庭抗禮,由此爆發了大規模的宋夏戰爭。正是這場戰爭,給狄青提供了施展軍事才能的機會。據宋人記載:以下級武官身份來到西北前線的狄青,驍勇善戰,每遇戰常為先鋒,“常被發、麵銅具,馳突賊圍,敵人畏懾,無敢當者”。“凡四年,前後大小二十五戰,中流矢者八”,破城殺敵,築堡守寨,屢立戰功。由於狄青的出色表現,他受到當時陝西經略判官尹洙的關注,認為其具備良將之才,並將其推薦給經略副使韓琦、範仲淹。韓、範二人對狄青十分器重,範仲淹還特意送給狄青一部《左氏春秋》,並告訴他:“將不知古今,匹夫勇耳。”此後,狄青在軍中迅速成長,“由是益知名”。史書評價狄青不僅善於用兵,所謂“計事必審中機會而後發”,而且重軍紀、明賞罰,又能與士卒同饑寒勞苦,故“雖敵猝犯之,無一士敢後先者”。這些特點當在對夏戰爭中已有充分表現。於是,狄青在戰場上逐漸獲得升遷,曆涇原路副都總管、經略招討副使,加官捧日天武四廂都指揮使、惠州團練使等。慶曆二年,宋仁宗聞知狄青之名,曾欲親自召見勇將,後因戰事緊張,隻好命“圖形以進”。由此“天下始聳然畏慕之”。到元昊稱臣時,狄青已成為知名大將。改調河北前線後,又曆遷步軍、馬軍副都指揮使等,並加銜至節度觀察留後。皇?四年,狄青因功勳頗著,遂由彰化軍節度使、知延州升任樞密副使,躋身執政大臣之列。頗為難得的是,狄青雖位居高官,但卻能保持武將的本色,冷靜對待所獲得的一切。如狄青進入樞密院後,早年當兵時留下的麵部刺字常遭人譏笑。宋仁宗遂命其敷藥去“麵涅”,但狄青卻婉言謝絕,他對皇帝說:“陛下擢臣以功,不問門地閥閱。臣所以有今日,由涅爾,願留此以勸軍中,不敢奉詔。”

就在狄青進入樞府不久,發生了廣源蠻首領儂智高反宋的事件。皇?四年五月,儂智高破邕州後建立大南國,攻城掠地。一時,宋軍望風潰逃,“橫、貴、潯、龔、藤、梧、康、封、端諸州無城柵”。不久,儂智高又兵圍廣州,兩廣幾為其所有。麵對如此緊張的形勢,宋廷一方麵增派軍隊征剿,另一方麵仍繼續維持“以文馭武”的傳統做法,先後派多名文臣赴前線指揮用兵,但均告失敗。正是在此局麵之下,狄青自告奮勇,上表請戰:“臣起行伍,非戰伐無以報國。”統治者眼見文臣指揮官無力改變失利的戰場局麵,隻得任命狄青為宣徽南院使、荊湖北路宣撫使,提舉廣南東、西路經製賊盜事,授予狄青指揮全權,所謂“廣南將佐皆稟青節製”。

狄青率領包括西北番落騎兵在內的援軍來到前線後,針對軍隊潰敗,而“諸將視其帥如寮?,無所嚴憚,每議事,各執所見,喧爭不用其命”的現象,通過當眾斬殺廣西鈐轄陳曙以下32名將校的做法,嚴明了軍紀,樹立了主帥的權威。同時,此舉也不無震懾軍中文臣的用意。據記載,當時不僅“諸將皆股栗”,而且身為副職的文官餘靖也在狄青的追問下,“瞿然下拜”。提刑祖無擇則在冒稱得到天子特詔的遮掩下,匆忙跨馬離開,“既至所舍,便溺俱下”。自此,宋軍紀律嚴明,步調一致,士氣大振,為整軍出戰作好了準備。隨後,狄青先按兵不動,以麻痹對手,繼之再暗中率先鋒出昆侖關,突至敵軍軍前列陣,占據有利的地形,取得了戰場的主動權。在交戰的過程中,狄青親自執五色旗指揮戰鬥,“麾騎兵為左右翼”。最終,經過將士的拚死作戰,大敗儂智高軍,“捕斬二千二百級,其黨黃師宓、儂建忠、智忠並偽官屬死者五十七人,生禽賊五百餘人”。戰後,儂智高被迫帶少數親信逃奔大理國,廣南戰火平息。狄青一舉平定儂智高,為宋廷立下奇功,取得了北宋統一以來邊疆戰爭的最大的勝利。

必須說明的是,自宋太宗、真宗時代至仁宗即位以來,宋軍將領普遍呈現出庸碌、無能的狀態。如潘美、傅潛、王超之輩身居前線統帥之職,卻在對遼戰爭中畏敵避戰,以常敗將軍聞名;張耆、楊崇勳及夏守□之流,無論是出任禁軍首腦,還是擔當樞密院長貳之職,都不過是碌碌無為,屍位素餐而已。與這些怯懦無能的大將們相比,謀勇兼備的狄青無疑是一位難得的軍事人才,其在戰場上的突出表現已為自己贏得了一代名將的聲譽。戰後,狄青凱歌還朝,複為樞密副使,不久又升為樞密使,達到了其政治生涯的頂峰。

行伍出身的狄青從軍多年後,終於入主最高軍事機構――樞密院。從表麵上看,狄青似乎在政壇上平步青雲,成為執政大臣。但實際上,在北宋“重文輕武”的政治氣候之下,狄青在仕途中卻經受了諸多的坎坷,特別是步入朝廷中樞機構後,更遭到強烈的排擠和打擊。

狄青雖始終盡職盡責,功勳卓著,但卻並沒有因此受到眾多朝臣的尊重與信任。如早在慶曆三年對夏戰事進行中,一些文臣就在製造滕宗亮、張亢等邊臣“私用公使錢”案件中,有意牽連狄青,對其進行攻擊。後因知渭州尹洙等人據理為其辯護,指出:狄青為少有的可當大任的邊將,“素來謹畏小心”,不至於私用公使錢物;縱然有之,也應念其“本武人,不知法律”,況且西北邊事正緊,理應寬貸狄青,“庶令安心,專慮邊事”。這樣,狄青才幸運地躲過了此劫。再如慶曆四年西北戰爭暫時平息後,狄青因功升任知渭州,負責涇原路地區防務。於是,諫官餘靖連上四道奏章,竭力反對。餘靖稱:涇原路在陝西四路中甚為重要,“朝廷當極選文武才傑,共守邊疆”,狄青乃粗率武人,“驟自行間,未著大功,蒙恩超擢,又其為性率暴鄙吝,偏裨不服”,一旦任命其知渭州,則“涇原有可憂之勢,豈青匹夫獨能當之”。透過餘靖激烈的抨擊言辭,不難看出其對狄青升遷的極大不滿,以及對武將的輕蔑和敵視。結果,狄青被改任他職。此後,伴隨著狄青地位的不斷提高,各種誹謗、打擊更是接踵而來,使其常常陷於難堪、無奈的境地。據宋人筆記記載:狄青調任定州路總管時,韓琦為本路帥臣。一日,狄青舊部焦用押兵路過定州,狄青留其敘舊。焦用手下的士兵借機向韓琦狀告焦用“請給不整”,韓琦便下令斬殺焦用。狄青趕來為焦氏求情,反映說:“焦用有軍功,好兒。”韓琦對此嗤之以鼻,答道:“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者乃好兒,此豈得為好兒耶”,遂當其麵殺了焦用。這一記載未必完全確切,但卻可以從某個側麵說明文官對武將的壓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