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講 學習弘揚焦裕祿的公仆情懷(1 / 3)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宗旨,黨員幹部是人民的公仆。做焦裕祿式好黨員、好幹部,就要學習焦裕祿“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懷,站穩黨性立場,維護人民利益,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

一、心中裝著全體人民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宗旨,也是焦裕祿精神的本質所在。在焦裕祿身上,生動體現了共產黨人愛民、親民、為民的本質特征。焦裕祿之所以被譽為“縣委書記的好榜樣”,之所以深受人民群眾的愛戴,根本在於他心中裝著全體人民,誠心誠意做人民公仆。當官做老爺,那是官僚主義的表現,心中裝著全體人民,誠心誠意做人民公仆,才是共產黨人的應有本色。而現在不少幹部“心裏沒有人民”,把民意當作耳旁風,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濫用權力,結果落個身敗名裂的下場。凡此種種,都提醒我們,對每位黨員幹部而言,隻有做到心中裝著全體人民,才不會脫離實際,脫離群眾;才不會高高在上,漠視現實;才不會唯我獨尊,自我膨脹。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歸根結底是為了密切黨群幹群關係、增強血肉聯係,真心實意為群眾服務。焦裕祿的情懷、作風、精神和情操,就是一麵很好的鏡子。他深情地說出了“我是你們的兒子”的肺腑之言,他總是“在群眾最困難的時候,出現在群眾麵前”,他虛心拜熱愛勞動的人、有一技之長的人、人窮誌不短的人為師,相信、團結和帶領群眾一起戰天鬥地。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就要有心中裝著全體人民的價值追求,把黨的群眾路線落實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行動之中。

心中裝著全體人民,是一種思想境界與精神狀態。有境界自成高格。境界,是一個人人生觀、道德觀和價值觀的集中體現。境界的高低體現著對人生意義問題的意識自覺程度。麵對矛盾、問題、困難,是與人民同甘共苦、艱苦奮鬥、艱苦創業,還是裹足不前、畏首畏尾,關鍵在於境界如何。心中裝著全體人民者,他們的境界是為公、為民,為他人而奉獻、獻身;心中沒有人民者,他們的境界是為自己,隻顧個人利益得失,隻會念叨自己的那一點小九九,活得就卑微、渺小。一個人有什麼樣的思想境界,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態度,進而在工作中就會表現出什麼樣的精神狀態。“心中裝著全體人民”的精神狀態,應當表現為有積極向困難作鬥爭的勇氣和自力更生、艱苦奮鬥、越挫越勇的決心。焦裕祿說過:“我們幹部對待困難,一是不怕,二是頂著幹。怨天尤人不可有,悲觀喪氣不足取,無所作為不能要!單純依靠救濟和外地支援,結果不但困難不能克服,更重要的是把人的思想搞壞了,困難越來越克服不了。在災荒困難麵前,隻有團結一致、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積極向困難作鬥爭,才是正確的道路。”這是各級領導幹部必備的職業精神。“心中裝著全體人民”源於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麵對困難就軟、怕、躲、退,說到底恐怕還是因為個人得失之心太重,患得患失,顧慮重重,多思轉多私。憂的不是不辱使命,而是個人名利;慮的不是事業進展,而是個人“進步”。有了事業心與責任意識,才能在工作最需要的時候,毫不猶豫,責無旁貸地挺身而出,全力擔負起自己的職責,不計較個人得失,也才能幹好工作、做出成績、得到尊重、有所發展。否則,就容易因個人得失放鬆崗位責任,讓組織失望、讓群眾寒心。沒有幹事創業的崇高追求,沒有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沒有舍身忘我的拚搏精神,“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就是一句空話。現實中,凡是工作上取得顯著成績的部門和單位,無不與這些部門和單位的領導特別是主要領導有“心中裝著全體人民”的精神息息相關。大量事實表明,領導幹部隻有心中裝著全體人民,才能敢於作為、凝聚人心、鼓舞鬥誌,使工作難中求進、生機勃勃,不斷開創事業發展的新局麵。

第一,心中裝著全體人民,要求黨員幹部對人民群眾懷有真摯感情,相信人民群眾、依靠人民群眾、虛心向人民群眾請教。人民群眾是曆史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不竭動力,勞動人民當中蘊藏著無窮的智慧和力量。共產黨人要推動事業發展,就應該堅持思想上尊重人民群眾、感情上貼近人民群眾、工作上依靠人民群眾。焦裕祿為摸透蘭考的“三害”到底有多大分量,走遍了蘭考縣1000多平方公裏的土地,和人民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他說:“你們要在困難當中成就一番革命事業,必須首先聯係群眾,向群眾學習。”“要好好記住,當工作感到沒辦法的時候,你就到群眾中去,問問群眾,你就有辦法了。”因為相信人民群眾、依靠人民群眾、向人民群眾尋找經驗和力量,焦裕祿了解了蘭考災情的來龍去脈,詳盡掌握了災情的底細,才發現並找到了治理蘭考“三害”的規律。正如焦裕祿所言:“治沙、治堿、治水工作,既是專業工作,技術工作,經濟工作,又是群眾工作,也是政治工作。一定要有廣大群眾參加,沒有群眾參加不可能搞好。”正是由於焦裕祿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對人民群眾無限信任,在廣大群眾中間詢問、傾聽、觀察,讓焦裕祿在群眾中學到了不少治沙、治水、治堿的辦法,總結了不少可貴的經驗。群眾的智慧,使他受到了極大的鼓舞,也更堅定了他戰勝災害的信心。

第二,心中裝著全體人民,要求黨員幹部做到向群眾尋找經驗和力量,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廣泛聽取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要親自到社區、村組、連隊和工作第一線察民情,去邊遠山區、條件艱苦地區、矛盾複雜的地方訪民意,努力掌握更多的第一手資料。要堅決反對“蜻蜓點水、走馬觀花”式的調查,真正投身到群眾當中,用心體會感悟那些在書本上、機關裏看不到、學不到的東西,在深入實際、深入生活、深入基層、深入群眾中接“地氣”。要正確對待群眾的批評。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是黨執政最牢固的政治基礎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廣大黨政幹部應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堅信人民群眾是真正的英雄,從群眾的立場來分析和研究問題,從群眾的社會實踐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終經得起群眾的批評。人民群眾工作生活在基層,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落實情況感受最深切,也最有發言權,反映的問題往往最真實、最可靠、最準確。因此,隻要做到心中真有人民群眾,就會坦然對待來自人民群眾的批評,真正做到對待群眾的批評既有包容的胸懷,又有改正的魄力。古人雲: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你與群眾有多近,群眾對你就多親。領導幹部隻有心中裝著全體人民,才能把自己融入群眾中,帶著感情傾聽群眾的心聲,才能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以及這些不足在實際工作中造成的危害,不斷改進工作作風與工作方法。隻有把群眾當作親人,才能心甘情願和群眾真誠相處、打成一片,也因此才能贏得人民群眾的真心愛戴。

二、唯獨沒有自己

心中隻想著群眾、唯獨沒有自己,是一種“親民愛民、無私奉獻”精神,這是焦裕祿精神的內涵之一。焦裕祿在蘭考工作時間並不長,僅有18個月,但上任之初就身先士卒,帶病實幹,帶領全縣民眾治沙、治堿、治水,最終倒在崗位上。盡管罹患肝癌,但焦裕祿“心裏隻裝著群眾,隻想著群眾,唯獨沒有他自己”!焦裕祿臨終前對組織上唯一的要求,就是他死後“把我運回蘭考,埋在沙堆上。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這樣為人民為事業拚命的官員,在那個時代,感動了一代人,影響了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習近平總書記說,“學習焦裕祿時我上初中,當時政治課老師讀報,讀著讀著便哽咽了,聽著聽著我們也流淚了。焦裕祿精神影響了一代人。”

心裏隻想著群眾、唯獨沒有自己,這是人類最純潔、最崇高的道德品質。她像冰山雪蓮,潔白無瑕;她像滿山杜鵑,情暖人間。親民愛民、無私奉獻,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史中,最感人的就是擁有這些道德品質的傑出人物,感人是因為他們把自己的聰明才智無私地奉獻給了社會、國家和人民。“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這句詩為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作了一個形象的詮釋。曆史是最實在的教科書。從古而今,我們常常看到,留錢的,錢有腿;留田的,田連天。腿,可以走;天,可以變。而惟有留德,才可長久。1964年3月,焦裕祿同誌的肝病到了嚴重關頭,蘭考人民除“三害”的鬥爭也達到了高潮。他滿腔熱情地坐在桌前,想動手寫一篇題為《蘭考人民多奇誌,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文章,他剛鋪開稿紙,擬好了四個小題目,文章隻開了個頭,肝病又嚴重發作了,病魔逼他放下了手中的筆,迫使他帶著種種不舍、內疚和不安,離開自己深愛的工作崗位。臨行那一天,由於肝痛得厲害,他是彎著腰走向車站的,他把整個身心,都交給了蘭考的群眾,獻給了蘭考的除“三害”鬥爭。在火車開動的前幾分鍾,他還在認真地布置工作,要縣委的同誌們抓好抗災鬥爭。5月初,由於病情加重,醫院護士噙著眼淚要給他注射止痛針,他感到自己的病已無法治療,便搖搖手說:“我不需要了,省下來留給別的階級兄弟吧!”縣裏的同誌和蘭考的群眾代表前來看他,他不談自己的病,先問縣裏的工作、生產情況。他的大女兒到醫院裏去看他,他深情地說:“你參加革命工作了,爸爸沒有什麼送給你,家裏的那套《毛澤東選集》,就作為送你的禮物吧。那裏麵,毛主席會告訴你怎麼做人,怎麼工作,怎麼生活……”正是這種“心裏隻想著群眾、唯獨沒有自己”的美德,不僅顯美於當時,而且留芳於後世。無私奉獻,以德遺後,是做出來的,不是喊出來的。千虛不搏一實。一件實事,能將一千句空喊打得粉碎。講出的話,對人無益,不如不講;做出的事,對人無利,不如不做。實踐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