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1 / 3)

一本寫給父母的書——讀孫雲曉《我的家怎麼了?》

我們創造了時代,同時,時代也在浸潤著我們的知、情、意、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從而悄然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樣態。這種改變既是發展的契機,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一些問題,反映到家庭中就是父母與孩子之間原本暖意融融、一團和氣的關係,在時代的衝擊下正走向消解,取而代之的是彼此間的疏離、抱怨和不解,父母對孩子充滿困惑,孩子對父母滿是疑問。“我的家怎麼了?”成了盤旋在父母心頭的疑團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孫雲曉先生的力作《我的家怎麼了?》正是對這一時代問題的積極應答。

科學始於問題,無論理論多麼艱深,也總要以生活為源頭,以現實為立足點,以問題為直接指向,隻有發現了問題才有可能去自覺地解決問題。孫雲曉老師深諳此理,在開篇就憑借自己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敏銳的洞察力,以“父母對孩子的十大困惑”即:“為什麼今天的孩子這麼難教育?”“為什麼今天的孩子總頂牛?”“為什麼孩子會瘋狂追星?”“為什麼孩子會早戀、早孕?”“為什麼孩子會離家出走?”“為什麼孩子這麼能花錢?”“為什麼孩子不會交朋友?”“為什麼孩子愛‘煲電話粥’,狂發短信?”“為什麼孩子上網成癮?”“為什麼孩子癡迷電視?”和“孩子對父母的十大疑問”即:“爸爸、媽媽為什麼不給我自由?”“爸爸、媽媽為什麼總逼我考前十名?”“爸爸、媽媽為什麼非要讓我上特長班?”“爸爸、媽媽為什麼說話不算數?”“爸爸、媽媽為什麼不陪陪我?”“爸爸、媽媽離婚了我怎麼辦?”“爸爸、媽媽為什麼把我推給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為什麼對我的朋友說三道四?”“爸爸、媽媽為什麼總是訓我?”“爸爸、媽媽憑什麼老玩不讓我玩”的形式,對在父母與孩子身上所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歸納與梳理。

但這些問題的選取並不是隨意的,而是作者長期深入生活、體驗生活、觀察生活的結果,具有其典型的特征:

(1)這些問題具有很強的普遍性,幾乎在今天每一個孩子、每一位家長身上都有所體現;(2)具有很強的針對性,作者不是簡單地重複舊有的問題,而是著力揭示隨著時代的發展而出現的新問題,如:“為什麼孩子會瘋狂追星?”“為什麼孩子愛‘煲電話粥’,狂發短信?”“為什麼孩子上網成癮?”等等,都為我們當今時代所獨有,即使一些看似舊的問題,也被賦予了新的時代意義;(3)具有迫切性,這些問題都是父母麵臨的較為棘手的、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對這些問題的處理恰當與否直接影響著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及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

然而,問題的出現也並非總是壞事,每一問題都有其產生的必然性和存在的合理性,正如作者所言孩子追星是“實現同伴認可”、“自我確認”的需要,因此對於孩子身上所出現的問題必須深入分析,理性對待,努力追尋、探察其產生的根源,從而正確全麵認識所存在的問題。在揭示了當前孩子及父母身上所出現的問題之後,孫雲曉老師又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條分縷析地深入剖析,指出了問題產生的原因,明晰了問題的症結所在,從而進一步深化了人們對問題的認識。

對問題的分析最終是為了引向問題的解決,而正確恰當地處理問題,則需要具有生活的智慧與藝術。在對問題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學識淵博、富有生活經驗的孫老師又“向家長支招”,提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而辦法總是具體的、現實的、融於生活之中的,作者對於解決辦法的述說也絕不是空洞的說教,泛泛而論,而是將其具體化,“對症下藥”,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如孩子“頂牛”的原因多多,類型多多,不可一概而論,作者在對每一類型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分別提出了相應對策。

然而,教育不是拋撒在生活中的零星碎片,而是一項係統工程,基於此,在本書的最後一部分,作者又以“教子成功的十大招數”的形式,從教育方法、教育使命、教育秘訣、教育理念、教育前提、教育核心、教育根本、教育心態、教育基礎、教育必修課等十個方麵對當代家庭教育進行了完整詮釋。但這也絕不是空洞的說教,作者依然是從現實入手,從問題出發,在對問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闡釋教育,給父母支招,指出父母的當為與不當為。

總而言之,《我的家怎麼了?》是本寫給當代父母的書,它以“是什麼”(揭示問題)、“為什麼”(分析問題)、“怎麼樣”(解決問題)為基本路徑,全麵係統地闡釋了當代家庭中在父母與孩子身上所出現的問題及解決辦法,這對於父母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構建和諧、融洽的親子關係,為孩子的成長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孫雲曉著:《我的家怎麼了?》,長江文藝出版社,2006年。)

好作文是怎樣煉成的

——高考之後讀《作文,不過如此》

我對於“高考狀元”的提法是不讚成的,但文章寫得好卻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反映。高考過後,就今年高考的作文,又是一番眾說紛紜。有叫難的,多為一線的教師,尤其針對福建、湖北等地的作文出題,出乎意料之外,像這樣開放性的發展,教師如果不潛心多讀多寫,怕是今後不會教作文了。有叫好的,多是長期以來鼓噪高考作文改革的業內專家,他們認為不少地方題出活了,福建緊隨上海將作文提高到70分,這將漸成趨勢,對作文的重視隱含著對整個民族文化修養的重視;有不以為然的,批評這種書齋式命題太“形而上”,是否非要把人逼成假把式的哲學家,高考作文到底要塑造什麼樣的人格,等等。在這種時候,我們建議老師和同學都來了解由北大、清華“高考狀元”撰寫的“作文秘笈”,似有“馬後炮”之嫌,但“未知”總勝“無知”,尤其對還在中學階段的學生,這個時候重新來認識一群有實際經驗,又有很好的寫作能力的“曾經的高考人”,他們不但能解答社會上的種種質疑,形式不一的思考,而且——這一點尤為重要,他們將告訴中學生,如何寫出高水平的作文。這本書真正的作用就在於,當讀者讀過用過之後,能以這樣的口氣來說作文:作文,不過如此。

其實,對許多進入考場的考生,如果他們平常沒有寫作方麵的積累,不管出的是書齋式的還是體驗式的命題,都難免有考倒之虞。清華學子吳雪怡特別在《以自己的方式寫作》中言道:“積累一切你所感興趣的東西。”此外,她指點迷津:“我覺得作為高中生,為了做到更廣義上的積累,我們應該嚐試著思考一些問題。”今天的學生並不回避思考問題,也不討厭發表議論,但如何變成夠分量的文字,實現一篇“形神兼備”的好作文,仍是一個不小的難題。不過,北大學子崔婧在《青春風采,筆間飛揚》一文中,先給出一句隱喻的說法:“第一個在雪地上留下你的腳印。”繼而傳授“創新”的高招:“創新並不意味著你一定要做所有人都沒做過的事,而是可以在大家都做同一件事的時候,用不同的方式——甚至隻需小小的不同,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繼而她以所舉的例子,告訴大家在寫作創新方麵,有時就是因為角度的不同,讓一個很平常的事情,呈現出讓人“眼睛一亮”的效果。

作文寫作提倡學養,追求真情實感,隻不過對廣大學生而言,終日忙於繁重的作文,在條條框框裏接受所謂的規範教育,一旦進入寫作的時候,統一性的暗示便無處不在,本來就無法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現在更是不懂得怎麼寫了,隻是照搬一些約定俗成的寫法,讓作文寫作陷入死胡同,尤其在寫作的語言上讓人感到麵目可憎。針對這一點,清華學子陳藝偉自有解救之法,請看他的《你說,我說,孔子說》:“在作文訓練中,我們可培養自己的語言風格,沒有必要刻意地去摹仿別人,而應說自己的話,力求自然、流暢。”他還列出幾種“語言”方式,可謂精彩紛呈,相當實用。不論是平常還是上考場,這些學而有成的“高考狀元”都在其現身說法中告訴大家“作文之訣竅”,一曰樂之,唯樂之方使之善;二曰勤之,苦於讀書,勤於積累,方有源頭之活水;三曰思之,思其變通維新,思其獨立特行而不落於造作。“此三者,豈不足以應對區區高考耳?”

就好作文的標準,知名作家曹文軒還特別提到在“有意義”的同時,要強調“有意思”。他說:“有意思的一路,在我看來卻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它在價值上絕不亞於有意義的。有意思,其實是一種智慧。”這就回到文前提及的高考之後的討論,不論是哪一方的意見,都是一種教育者的泛意識形態的見解,而非僅圍繞於作文寫作本身。作文寫作本身的特殊性和創造力,並不因出題的指向而削弱,隻要是學生掌握了必要的技巧,或者說在平常的訓練裏得到“全真的功夫”,他就不會隻顧著“有意義”,自然懂得怎樣才能寫出“有意思”來。在這本書中所附的高考作文中,我們分明看到了這一點。北大黃慈鑒的《再多活一天》,北大魏健的《鏡子在左,玻璃在右》,清華鄢文傑的《關羽重義抗軍令曹操憶舊出華容》,清華李名揚的《誠信、成熟與成功》等,無不展露這些深得寫作之三昧的學生的才能和智慧,怪不得他們談起如何寫作文如此津津樂道,深入淺出。在他們煉成一手寫好作文的本領之後,現在輪到我們了,不妨說,有誌者事竟成!

(朱永通主編:《作文,不過如此》,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教育理想的真情守望

我對教育隨筆情有獨鍾,因為它不僅是傳播教育理想與信念最好的文體,也是廣大教師寫作的最好文體。捧起劉鐵芳教授的教育隨筆《守望教育》,心中不由得湧起一種恍然的感動,在一個喧囂的時代裏,還有人以一份難得的執著守望著心中的教育理想。書中這樣寫道:

“我們今天的世界確實需要雷厲風行的教育改革家,需要意氣風發的行動開拓者,他們站在時代的潮頭,引領著現實教育的走向。但這個世界同樣需要默默的思想者,他們把目光停駐在喧囂的背後,尋思現實和曆史中那被熱鬧、浮華所遮蔽、遺忘的問題之域,在無言中追索他們心中的樸素和靜謐的思想之路。他們可能常常被名之為實際的脫離者,時代的落伍者,但他們依然在寂寞中執著地思索。他們同樣是可敬的!”

無疑,鐵芳君是屬於後一類型。在教育學日益成為顯學、教育問題逐步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問題之時,他始終堅持著個人獨到的問題關注,關注當代教育被遮蔽的人文幽懷,比如鄉村教育、社會弱勢群體,比如遠離故事的教育等。鐵芳君是生活的有心人,當然也是教育的有心人。他習慣於從生活而不是從空洞的理念和一些常人皆知的小事出發,洋洋灑灑,別開生麵的微言大義很快就展現出來,比如,他對馬加爵事件的解讀。他在教育隨筆中揮灑出來的對生活、對教育的敏銳悟思和細膩的感受,以及優美、流暢的話語風格、不拘一格的文體,讀來倍感親切,令人耳目清新。

林林總總的教育學話語,往往研究者自身被排除在話語之外,話語中間看不出研究內容與個人的實際性關涉。社會底層出身的劉鐵芳教授習慣於一種低調的言說姿態,總是從個人的切身經曆或感受入手,他始終都是以一種局內人——而非把自己排除在言說對象之外,“隔岸觀火”——的姿態來麵對複雜的教育世界,麵對我們的教育賴以生長的社會,把“自己也燒在這裏麵”,真情實感油然而出。

有些燈火/是孤獨的/在夜裏/什麼也不說

劉鐵芳教授在其教育隨筆《守望教育》中引用顧城的詩,莫不是也在言說他自己?

(劉鐵芳著:《守望教育》,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心靈閱讀的身體力行

——讀閆學《教育閱讀的愛與怕》

常常,我感歎於生命的有限,與廣袤無垠的宇宙相比較,我們每一個人宛如微不足道的一粒灰塵,生命的開始與結束似乎是那樣的尋常,又是那樣的悲壯。也許你覺得我是否是過於悲觀,因為生命存在的過程是如此的美妙和多姿多彩,任何事物都是有生有滅的,自然的規律照樣映照在人類的身上,這一切不過是順其自然而已。而我,偏要於有限之中尋找遙不可及的無限。曾經,我是多麼害怕生命的消亡,個體生命的逝去再也不能夠重新再來,彼時,我是多麼深刻地理解了為何古代的帝王如此渴求長生不老之藥。肉體的消亡曾經給人類的精神造成了巨大的創傷,而在這種創傷中卻有無數的人拋卻了肉體的桎梏,達到了精神的永恒。行走在初春的大地上,冬天的羈絆已經悄悄溜走,微風輕輕地吹拂過田野,嫩綠的小草已經悄無聲息地鑽出地麵,河邊的楊柳微微泛出淡青色搖擺在早春的風兒裏。四季的又一個輪回開始了,新的生命又開始了。逝去的歲月哪裏去了呢?去年的柳葉如今在哪裏呢?也許早已化作泥土了吧。當我沉思於歲月的流逝,悵惘於花開的凋零,憂傷於軀體的死亡的時候,當我追尋往日的時光、曾經的歡樂、古老的智慧的時候,當我試圖去接受自然規律,理解生命的有限性,體味世界本身的不完美性的時候,一個聲音在我耳邊悄悄響起,“去讀書吧,去從書中尋找無限!”

當目光轉向書籍,智慧的光芒如同陽光刺痛了眼睛;無數已經作古的智者麵帶微笑,向我娓娓道來……讀書的過程是一個如同品茶的過程,淡淡的芬芳輕輕飄進你的心裏,滋潤著你的心田;讀書的過程又如同和一位老友談心的過程,不用千言萬語,隻在心靈的流露;然而,讀書的過程更是一次獨自旅行的過程,沿途的美麗風景和瑰麗景象隻有自己才能夠感受得出,也隻有自己才能夠切身體會。精神的漫遊比身體的舒適更令人愜意,無須耗費心力去找尋什麼,隻需思想同作者做一次奇特的旅行,正如海涅所說:“每一個人就是一個世界,這個世界是隨他而生,隨他而滅的。每一塊墓碑下麵,都躺著一部整個世界的曆史。”讀一本書就是經曆一個世界,這個世界的主角是他,他的悲歡離合,他的才華橫溢,他的一顰一笑都深深地牽動著你的心,觸動著你的每一根神經。曆史就是由無數個人的曆史造就的,世界也是由無數個人的世界組合而成的。在通往永恒的路上,經曆無數個體的世界如同進入了永恒。

然而,什麼樣的書才是好的,是值得閱讀的呢?誇美紐斯說:“這種書本要是可以正當地稱為智慧、德行與虔信的源泉的。”好書在簡潔的敘述、平實的語言與明快的節奏中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對生活的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功名利祿、利欲熏心的時代,能夠靜下心來讀一本好書著實難能可貴,在抱著無數個目的去讀書的時候,讀書的心境自然大打折扣,讀書的收獲也頗少。閆學——提倡讀書,提倡廣泛閱讀,榮獲2006年“年度中國十大讀書人物”的特級教師在她的教育教學生涯中把閱讀當成一種生活方式,將讀書看作是心靈旅行的一種途徑,於理論與實踐之中搭建起一座橋梁,融入生活、工作和學習的閱讀成就了她對教育的理想和信念,也創造了她對教育的追求和夢想,在缺乏閱讀、疲於應付教學的中小學校中開創了一股清新的風氣。在閱讀中成長,在閱讀中慰藉心靈,在閱讀中品味生活是作者一貫的追求和持之以恒的風格,從事教育工作是閆學摯愛的事業,而其終極的目標在於對教育的執著追求和無限信念。她試圖從閱讀中找到通往真理和幸福的道路,而在找尋的過程當中,萬千的感慨和無數的智慧折服了她,使她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也徹底超脫了單純為教育教學而閱讀的境界。實際上,閱讀的過程就是不斷反思和懷疑的過程,也是不斷堅定的過程。在閱讀中,我們要尋找的就是能夠引起自己共鳴的東西,讀到高潮之處,我們不禁拍案而起、讚歎嗟籲,更有一種從平凡中悟出大智慧的感覺,從而便從塵世的世俗事務中超脫出來了。

曾經身為語文教師的她天生有著文學的修養和豐富、細膩的感性色彩,更兼有女性主義的關懷和飽含悲憫的人間情懷。她能夠從教育工作中發掘出深刻的教育理論,而更能在理論和實踐之中建構一座橋梁,正如閆學自己在其《教育閱讀的愛與怕》中所說:“理論是灰色的。在這些灰色的文字裏沉下去,你會發現那些思想的閃光,認識到理想與現實的連接從來都是教育研究的主題。你更會真切地感受到,教育就是一種力量,一種信仰。”閱讀使她獲得了對教育的深刻理解,教育教學的實踐使她得到了對教育教學更為透徹的認識。在《教育閱讀的愛與怕》這本書裏,令人感受最深的不是她那精美絕倫的文字,也不是她那流暢的筆調,更不是她構造的那種充滿詩情畫意的場麵,而是她對教育教學問題的一些獨到、深刻的認識,基於自己教育教學的實踐,從實踐中反思,在理論熏陶下質疑,不盲目隨大流,敢於指出教育教學中的一些弊端,糾正理論的偏頗。拿起這本《教育閱讀的愛與怕》,一種沉澱的感覺油然而生,因為閱讀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而是一個漫長的精神之旅,需要多少次心的心路曆程才能夠積澱一點智慧,激發一種感悟,開拓一片視野。作者將書的標題定為教育閱讀的愛與怕,那麼愛的是什麼,怕的又是什麼呢?我想,愛的是教育閱讀過程中那種豁然開朗的心情,愛的是閱讀過程中那種共鳴的情感,愛的是閱讀所給予人的那種成熟與豁達;而怕的是從閱讀中體味到的那種無可奈何,怕的是理想和現實的相距甚遠,怕的是自己不能體會到作者的思想和境界。我確信,隻有真正的心靈閱讀才能滋養我們的心靈。這本書向我們展示了作者細膩、純淨的內心所看到的優秀讀物中的思想之美、情之真摯,它召喚著我去作一次沒有終點的精神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