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問教育
好教育與好人生
什麼是好教育,什麼是好人生,盡管人們會有不同的觀點,但我相信,在受到過現代文明洗禮的、有著健全智識的人們之間是不難達成共識的。
好教育包括重視健康人格的培養,重視人類核心價值的浸染,重視理智訓練,重視充分和得體的自我表達;好教育也包括學習內容是能夠引發學生的探索興趣和學習的內在需要的,是充滿了人道主義精神的,代表著人類文明的前進方向的;好教育還包括教育過程始終充滿禮貌、尊嚴、秩序、溫暖和熱情——如果學生處於一種充滿支持和鼓勵的學習氛圍中,他們就更願意挑戰有難度的任務並嚐試各種各樣的學習策略,在這個過程中,師生共同分享對於學習的激情,校園生活是能夠令人沉醉與怡然的。好教育必然內含著某種心靈的引導和精神的激勵,這是好教育把人引向卓越與高貴的根本所在。
好人生是我們每一個人孜孜以求的。好人生是寬闊而又有所堅守的,豐富而又清純的,富有而又淡泊的,有情趣而又有境界的,如胡適的人生、林語堂的人生、梁實秋的人生、錢鍾書的人生。這當然是好人生極致的代表。明確的目標追求、和諧的人際關係、豐富的內心生活、寬廣的活動舞台,構成了他們燦爛的人生。對於我們普通人,同樣可以擁有好人生:掌握好謀生的技能,衣食無憂地發展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尊重並善待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好人生如香茗,淡雅純淨;好人生如佳釀,醇厚悠長。
沒有受過好教育的人,或許會很講江湖義氣,但他們有可能是沆瀣一氣,他們之間也極易反目成仇;他們也可能有許多錢財,但往往揮霍鋪張,而不是簡單生活;沒有受過好教育的個別人也有可能身居高位,但他們往往唯我獨尊、專橫跋扈;沒有受過好教育的人有可能表現出純樸憨厚,但也可能製造出令人發指的罪惡。他們內心中原始的欲望和本能缺乏理性的柵欄,一經觸發便不可收拾。樸素的情感的確很美,也很令人感懷,但缺乏了好教育的熏染,往往並不可靠。正如偏遠鄉村的鄉民也許很純情,但他們變得厚顏無恥的速度往往更快,由於生活環境的封閉,他們容易缺乏對於各種誘惑的免疫力,他們的心中很有可能沒有道德的底線,他們羞怯卻並沒有很高的自尊與自重。
在我們人類的潛能中,有兩種力量,一種是向上向善的力量,一種是墮落邪惡的力量,正如我們都有求生與死亡兩種本能,建設與破壞兩種本能。好教育引導人們求真向善臻美,引導人生向自由與光明的境界緩緩飛升;而壞教育,平庸、貧乏的教育,充斥著對人的尊嚴的褻瀆和人性禁錮的教育,隻能使人變得低俗無趣、眼光短淺、心胸狹窄、猥瑣自私、昏聵無能。課業負擔過重而令人疲憊、令人壓抑的教育不是好教育,眼中隻有“考生”而沒有“學生”的教育不是好教育,充斥著假話、空話、套話的教育不是好教育——我們特別須要牢記蘇霍姆林斯基告誡我們的:“在學校裏不許講空話,不許搞空洞的思想教育!要珍惜每一句話!當兒童不能理解某些詞語時,就不要讓這些詞語從他們嘴裏說出來!請不要把那些高尚的、神聖的語言變成一錢不值的破爛。”
好教育是為了人生的教育,而不是為了任何外在目的的教育——不管這個目標如何動聽、崇高和神聖,因為每一個人首先是目的;好教育是在師生當下善好生活中所進行的教育:對學生而言,當下的生活是愉悅的,學習效果會更好,健康人格的形成也更有保障,因為學習過程並不是單純的認知過程,而是完整的人的存在過程。古人說得好:“學不至於樂,不可謂之學。”這絲毫不意味著學生學習的過程不需要付出努力,絲毫不意味著不需要放棄當前感官享樂的誘惑。一個不難確認的真理是:任何一個學習者,如果在學習過程中不能獲得成就感,或者懷疑所學知識的價值,就會很容易失去學習的興趣以及主動性。相反,好教育要著力培養學生對自己學業成敗的責任感,學會放棄,能夠放眼未來,學會規劃自己的人生。“由於一個真正受過教育的人把那些永恒的標準運用於特定的情境,所以他表現出和諧、自製和文明。由於他具有智慧,所以他能控製情境。由於真理指導著他的生活,所以他是一個高尚的人。教育就是發展;教育就是引申;教育就是自我實現;教育就是由於人逐漸認識真理而使人變得富於人性。”(〔美〕羅伯特·梅遜著,陸有銓譯《當代教育思想精要》,文化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42頁)
對美好人生充滿向往,對“每一個人都有成為好人的需要”充滿信心,無限相信良好教育的力量是一個真正的教育者的精神修養。好教育來自教育者的好人生,而教育者的好人生既取決於好社會,也取決於教育者的自我求取。
人、環境與教育
人是環境的產物。在這一命題中,“人”既可指整個人類,或一個人群,也可以指“個人”。而環境,則包括自然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即我們可以“遭遇”到的一切。因此,“環境”的最大項就是包括生產力發展水平在內的社會文明程度。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一個人的發展取決於和他直接或間接進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發展,彼此發生關係的個人的世世代代是相互聯係的,後代的肉體存在是由他們的前代決定的,後代繼承著前代積累起來的生產力和交往形式,這就決定了他們這一代的相互關係。”(《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515頁)
“人是環境的產物”,意味著在人的發展上,環境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力。人種的進化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比如,寒冷地帶的人鼻翼比較長,而熱帶地區的人鼻翼則比較短。這是因為,前者從體外吸入空氣進入體內,需要通過比較長一點時間的溫暖,而後者卻不需要。還如,熱帶地區的人們嘴唇比較厚,而寒冷地帶的人們嘴唇則比較薄。人們的嘴唇之所以是“紅”的,是因為它布滿了血管。嘴唇厚有助於從人體內散發出更多的熱量,嘴唇薄則有利於保存人體內的熱量。赤道地區人們自然卷曲的短發則是為了形成一個空氣層,更好地保持大腦免受過於強烈的陽光的暴曬。
俗話說:“十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康芒斯指出:“習俗不隻是習慣。它是造成個人習慣的社會習慣。”(康芒斯著,於樹生譯《製度經濟學》上冊,商務印書館,1962年,第58頁)“‘習俗’是一種外在方麵沒有保障的規則,行為者自願地事實上遵守它,不管是幹脆出於‘毫無思考’也好,或者出於‘方便’也好,或者不管出於什麼原因,而且他可以期待這個範圍內的其他成員由於這些原因也很可能會遵守它。”(〔德〕馬克斯·韋伯著,林榮遠譯《經濟與社會》上卷,商務印書館,1997年,第60頁)風俗(習俗)是一定的人群適應生存的自然環境的產物。而一定的風俗一旦形成,它又構成人們生存環境的一部分,成為塑造人們性格的一種力量。
孔子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其意是說,智者像水一樣機智敏捷,善於應對,隨物附形;仁者像山一樣厚重質樸,不管風吹雨打、電閃雷鳴,仍然巋然不動。智者樂水是因為水的澄澈、流動與深沉難以測量;仁愛之人像山一樣平靜,一樣穩定,不為外在的事物所動搖。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這一說法是有意味的,其實如果說“山更能成就仁者作風,水更能熏陶出智者氣象”也是很有道理的。1996年,我的導師孫喜亭教授到長沙參加學術會議,在嶽麓山下的楓林賓館住了多日,特別是參觀遊覽了依山傍水的嶽麓書院,深有感觸地對我說:“湘江之濱能產生出那麼多的才俊,與這方山水的靈秀是密不可分的。”我從自己的成長經曆中,感悟出“山水孕育靈性,朗誦涵養才情”。浙江嘉興海鹽縣境內的南北湖風景秀美,集“山、海、湖”於一體,是難得的休閑度假的勝地,特別是它的“人生得意山水間”的廣告詞可謂深得吾心。
在“個體”的意義上,人同樣是環境的產物。古人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講的就是環境對人具有潛移默化的陶冶作用。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也告訴我們:人是在社會環境中進行學習,從而形成和發展個性特點的。
一個人生活的家庭文化環境對個人的成長有著更直接的影響。美國社會學家發現,在使用第一人稱上,出身於社會上層階級的人習慣於用第一人稱的單數,如:Iguess...,Ibelieve...,Iwant...而出身於社會底層的人更傾向於用第一人稱的複數:we、our、us。我想原因就在於:出身於社會上層的人獲得過許多的成功的體驗,他們往往更自信,更容易顯示出個人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所以會更直截了當地表達個人的需要、願望和感懷;而出身於社會下層的人往往自信心不足,比較怯懦和卑瑣,常常不敢理直氣壯地表達個人的意願和觀點,所以經常要“扯虎皮作大旗”,成為“隱入群眾之中尋求庇護的人”。
人是環境的產物,但環境也是可以由人來改變的。當今中國正走在通向法治社會的路途之中。“人情社會”製約著中國的進一步發展,中國迫切需要建立法律至上的觀念,“江湖中國”的土壤之上是建立不起法治大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