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自己的經曆悟出了‘苦難是最好的老師’這個道理,苦難能使人學到很多有用的東西,得到真正的鍛煉。人往往在越是困難的時候意誌越堅強,奮鬥的目標也越清晰。有句話說得很有道理,‘今天的苦難可能就是明天的輝煌’,隻要你願意努力,總會有所成就。人生的機遇,是在自己的苦苦奮鬥中爭取來的。”
這是我們這個故事的主人公的一番話。
600元創業,兩年後資產變為3個億;一個一無所有的窮小子,竟然用“空手套白狼”的妙招10個月內建起了年產20萬台電視機、10萬台冰箱、10萬台錄像機的大型電子工廠;當然,他也曾經落魄過,比如鞋幫破了後,用鞋帶綁住,竟然又湊合了一個星期;也曾靠一百個饅頭過了一個年。
這就是我們這個故事的主人公的精彩人生。
吳一堅出生在西部,而最後的事業的落腳點也在西部,因此稱他為西部企業家的標兵一點也不為過。
當兵複原,遠走海南
吳一堅是個60後,出生於西安。值得一提的是,剛滿月的吳一堅就被接到山西永濟縣太平村的奶奶家撫養。後來吳一堅回憶幼年時,印象最深刻的是奶奶家石榴樹下拴著的那隻母羊,他管它叫“羊媽媽”,他就是喝那隻羊的奶長大的。他3歲時才回到在西安工作的爸爸媽媽的身邊。
後來,吳一堅的成長經曆也頗不順。後來他回憶說:“當時,我爸爸可能被關進了牛棚,突然失蹤了,反正很長時間沒有回家。這給我留下了一些心理陰影。”年幼的吳一堅和母親相依為命,艱苦度日。吃不飽穿不暖是經常的事。灰色的童年讓年幼的吳一堅過早地感受到了世態炎涼,也懂得了堅強。
18歲那年,吳一堅去當兵,在軍隊艱苦的訓練下,他獲得了強健的體魄和堅強的意誌。1983年,吳一堅退伍複員,進入工廠工作。1984年,眼看著廣州、海南等沿海地區經濟高速發展,全國各地的人們紛紛南下下海創業,24歲的吳一堅再也忍不住了,他不顧家人的反對,毅然辭去了在西安的工廠的工作,揣上當兵複原發的600元錢,遠走廣州闖天下。後來他又去了海南發展,他說他要去那裏實現自己的夢想,要選擇一種富於挑戰性的生活。
600元與3個億之間
初到海南,吳一堅在一家外貿電子公司跑業務。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他結識了一批商界的朋友,也熟悉了商場上的規律,自己也變得成熟老練了很多。
這個時候,他開始準備創業。他瞄上了電視機市場,準備進軍這個領域。他常說:“一個人要善於了解周圍的一切,這樣才能利用周圍的一切有利因素。”他了解到國內市場上電視機非常走俏,而海南的電視機市場才剛剛起步,有著很好的前景,如果這個時候進入電視機市場,必然可以掘到金子。於是經過一番調查分析之後,他決定籌建海南第一座年產20萬台電視機、10萬台電冰箱、10萬台錄像機的大型電子工廠。他說,當時絕大部分人覺得這簡直是癡人說夢,國家骨幹企業年產也不過20萬台,而他隻是一個一貧如洗的打工仔。
但吳一堅認定的機會,他就會牢牢去把握,不過他也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剛開始的時候,為了聯係全國各大電子經銷商,他天天出門談生意,幾乎是一天24小時都在趕車談判。渴了,餓了,一瓶汽水,一塊麵包就應付過去。有時候,晚上回來的晚,商店關門了,買不了食品他隻好餓肚子,餓得沒辦法就拚命喝水充饑,這種情況經常發生。有幾次,皮鞋跑開了幫,實在抽不出時間修理,用鞋帶一綁,竟然又湊合了一個月。功夫不負有心人,全國各大電子經銷商被吳一堅不怕吃苦、真誠和執著的精神所感動,紛紛交款預定10個月以後的產品。
產品的銷售問題是解決了,但這廠房的問題又怎麼解決呢?還是那句話,吳一堅決定調動周圍一切可以調動的因素。他以“經營20年之後,廠房設備拱手讓出”的方式圈地,又以“預交3%質量保證金”的方式將廠房建設工程包了出去,以“生產以後80%的電子元件由香港一家公司供給”的許諾,令其先投資。再加上他已經利用先前跑業務的資源把還沒生產出來的電視機的銷售問題解決了,這樣,一個一無所有的人就建起了一座廠房。
這一切聽上去非常順利,非常誘人,可期間的波折和艱辛也是常人難以想象的。在建廠房時由於資金不能及時到位,工人工資未能及時支付,工人們就罷工,他跑到工地上當麵一個一個向他們解釋,把自己身上幾乎所有的錢都給了工人;他自己沒錢吃飯,隻好每天蒸點米飯充饑,一連10多天沒吃菜。工人們知道後,都被他感動了,決定留下和他共患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