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烈從申城回來時,心中有個結,那就是被撞的那個無辜者逝去了生命,雖然肇事的人不是他,但如果他能及時停車施救,或許可以在急救車趕到之前,將死者從死神的手中拉回來。
然而,嫉惡如仇的楊烈選擇了去抓肇事者,雖然最終抓到了,卻讓自己差點身陷囹圄,甚至是此生無法翻身,而受害者也失去了生命。
因為這件事,楊烈覺得很懊惱,也很愧疚。無論是誰,遇到這種想做好事而沒有做好,還差點把自己搭進去的事情,估計心情跟楊烈也差不多。
楊烈自己一直想不明白為什麼當時會下意識的去追趕肇事者,而不是停車救人。他不想讓人覺得自己冷血無情,因為他覺得自己的血從來都是熱的,可他找不到什麼理由可以說服自己。
幸好,楊烈有一個看透了人情和世故的睿智爺爺,在他感到困惑苦悶的時候,點醒了他。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是西漢戴聖在《禮記?禮運篇》中的話語,也是後世孫中山先生拿來作為座右銘的一句話。
爺爺說楊烈其實是在追求一種大道,雖然楊烈自己還處於模模糊糊的狀態,但畢竟已經朝著那個方向邁出了腳步。
這天晚上,爺爺跟楊烈一直聊到了後半夜,楊烈心中鬱結的塊壘盡除,感覺一下子輕鬆了許多。
楊貴勇告訴楊烈,今後一定要把責任和義務弄清楚,不需要為超出個人身份、能力、職權之外的責任和義務去自問自責,因為能力再強的人,也不可能把天下所有的責任和義務都扛在肩上。楊貴勇還告訴楊烈,做好自己分內之事,做到問心無愧,就已經是了不起的人,太虛太漂的那些,沒必要費心去琢磨。
盡職盡責,問心無愧。這八個字,讓楊烈找到了方向。
第二天,楊烈顧不得陪客人在山中遊玩,隻是讓楊多智和馮福蓮兩人陪著程安娜和吳曉燕,他趁著回村休整的難得空閑,對以前沒有登門的村戶進行了一次詳細的走訪。
山楊村雖然隻有百十戶人家,老人、成年人和孩子加一起也就五百多號人,但楊烈從軍校回到山村之後,也不可能跟每家每戶都進行深入的接觸和了解,頂多也就是開群眾大會的時候,能跟全村老少見個麵。他平時接觸最多的,還是民兵連的兄弟,以及幾個村幹部。
這次走訪,楊烈拿著一個厚厚的筆記本,把走訪到的每家情況都做了記錄,對於這些村戶家中遇到的困難,有什麼願望和打算,都認真詳細的記在了本子上麵。楊烈沒有當麵承諾什麼,但他耐心的給大家分析從中央到地方的農村形勢,分析山楊村麵臨的機遇,鼓舞村民抓住難得的機遇,早日發家致富,過上好日子。
這些被訪問到的村戶,雖然以往也能偶爾見到楊烈,但像這樣親近自然的說話交流卻是第一次,他們都知道楊烈有本事,有眼光,為人處事公道正派,是難得的好幹部,所以對於楊烈的到訪都報以極大的熱情和回應。
這次麵對麵、心貼心的走訪,很接地氣,拉近了楊烈跟普通村民之間的距離,也讓他掌握了不少第一手的情況,這對於他履行村主任的職責,有著無形的幫助和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