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溪源(1 / 3)

北疆,白雲悠悠,鳥兒在林間爭鳴,花叢蜂蝶齊舞,夏至,大地忽地蘇醒,萬物生長。北方青山巍聳,青山峰頂覆著一抹雪白。天暖雪化,清水自上而下流落,由冷漸溫彙入山腳下清澈的河流。河名溪源,寬數十丈,河水繞山而行,源頭是這群山的深處。簡陋的木橋夾在溪源河兩岸間,伴著鏽紅鐵索的叮當聲在夏風中搖擺不定,橋河同名也為溪源。橋西是一座村落,零散住著七十幾戶人家,村周幾百裏荒無人煙。北疆多是遊牧胡人,但此村中不見牛羊,沿河卻種著百餘畝稻田。此處四下一派悠然之色,韻有先人世外桃源之感。

橋東離橋最近的地方,隻有一處房屋,住著一個盲眼老者。這老者橋西村的人都稱呼為耳先生,是這裏唯一的郎中,破舊的茅屋裏除了濃濃的中藥氣味,還養了一些稀奇古怪的爬蟲。耳先生眼盲,聽力卻出奇的靈,橋西村的潑皮頑童欺這老者眼盲,總想作弄作怪,可從來都是在他們將要得手時被道破。

這日黃昏前後,三五個十六七歲半大的男孩蹲在耳先生家的院子裏,一雙雙瞪大眼珠兒緊盯著放在地上長約兩尺的大瓷壇,一個胖乎乎的孩子看向一個偏瘦的孩子疑道:“阿又,你說這耳先生手上那隻小蜈蚣能鬥得過咱們的大將軍嗎?”偏瘦的孩子笑道:“瞎老頭胡吹大氣,昨天你們又不是沒見,咱們的蛤蟆大將軍咬死了一隻和它自己差不多大的一隻蜘蛛呢!這小小蜈蚣,算個屁?”其他孩子跟著他們的話哈哈大笑。孩子們說笑間,一位幹瘦的老者走出茅屋,衣衫襤褸破舊不堪,看起來已過花甲之年,腰板兒還算直挺,此時他的左手小心翼翼地拿捏著一個小瓷瓶,右手摸了摸下巴上的胡須,笑道:“阿又,你我打個賭如何?”名叫阿又的孩子是橋西村裏的孩子頭兒,甚是潑頑無賴,平日裏盡是些古靈精怪的點子,在天真的孩子們看來新奇有趣得緊,所以在村裏麵很受同齡孩子親近。阿又瞄了一眼耳先生手中的小瓷瓶,心裏甚是歡喜,笑道:“老頭兒,我看你這茅屋裏頭不是些髒兮兮的蟲子就是些苦溜溜的藥材,沒有我想要的物事,你能拿出什麼來和我賭啊?”耳先生不屑道:“小娃兒自以為是,懂些什麼,我這五聖之一能讓你們這些小娃兒見到已是你們莫大的榮幸,你們還真以為就憑那隻臭蛤蟆能傷到我這三尾聖蚣?你輸了,每隔九日送來些許毒蜘蛛可好?”阿又道:“那我贏了呢?”耳先生道:“你要什麼我托你萬叔從城裏帶給你便是。”阿又將信將疑,將一隻胖頭胖腦的青綠色蛤蟆從草籠裏倒入瓷壇,答道:“好!我倒是要看看你的三尾小蟲在大將軍麵前能神氣多久!”耳先生側耳朝著瓷壇聽了一會兒,捋了捋胡須,搖了搖頭,低聲嘟囔道:“三尾恐怕會失望。”聽罷,將瓷瓶擰開一個小口,隻見半個食指長周體通黑的蜈蚣試探著爬了出來,奇怪的是它的頭不是尋常蜈蚣的紅色而是黑色且尾觸有三隻。眾孩子看的出奇,隻聽耳先生道:“瞪大眼睛看清楚了!”隻見那在蜈蚣身前如同山嶽般的大蛤蟆,盯了蜈蚣一會兒,卻不上前反倒慢慢後退,如臨大敵。蜈蚣在蛤蟆身前忽前忽後,慢慢試探逼近,三隻尾觸突地豎起,發出沙沙聲響,蛤蟆大驚,想要躍出瓷壇,可就在這一瞬,蜈蚣如一支射出的利箭直咬向蛤蟆軟白的腹部。嘭!嘭!兩個個極小聲的悶響,蛤蟆被撲撞到壇壁,跌落回壇底,掙紮了幾下便周身青腫哪還有半絲生氣。不時,蛤蟆身下微動,探出一隻烏黑的小腦袋來,正是那三尾聖蚣。這蟲鬥隻在電石火花間,眾人看得雖是眼花繚亂,卻知道大將軍輸了,阿又看到這裏氣得吹鼻子瞪眼,撿起一塊大石,怒道:“小畜生,害死老子的蛤蟆!看打!”說罷欲擲,卻被一幹枯的大手扼住手腕,阿又手腕吃痛無論怎麼掙紮他那隻拿著石頭的手扔是動彈不得。耳先生微怒道:“怎麼?輸了,想耍賴不說,還想傷我三尾聖蚣?”阿又知道耳先生的厲害,惺惺丟了石頭,惡狠狠地盯著那隻正昂著頭似挑釁的小蜈蚣:“小畜生,等老子找大蜘蛛咬你個稀巴爛,看你那時候還怎麼神氣。”耳先生聽力這話,放開阿又,隻是笑笑,低身將瓷瓶放在蜈蚣身前,蜈蚣嗖地鑽了回去。耳先生立即小心地將瓶擰好,收進袖子裏。

一眾半大的孩童正待胡鬧,這時從橋東的土路上傳來馬蹄聲。阿又聞聲望去,看到來人是一個年過三旬的方臉大漢,喊道:“萬叔你們回來啦,疑?怎麼不見馬叔?萬叔,你的右臂?”眾孩童聞聲望去,隻見這騎馬的大漢跌跌撞撞地爬下馬背,一身淺藍色的長衫大半衣袖已被鮮血染紅,踉蹌走到耳先生院中,扶著柵欄,大口喘氣。阿又大驚,趕忙迎了上去,耳先生緊跟其後。大漢喘了半晌向著耳先生說道:“出事了。”這大漢名叫萬鼎,是這村中大長老的獨子,在他這一輩中較有威望,是村中諸多事務的主事人。耳先生聞言臉色大變衝阿又說道:“快把你萬叔扶進我屋來!”阿又應聲扶萬鼎進屋。萬鼎躺在耳先生的床上,耳先生扯開他的衣服,摸了摸傷口又把他脈門,倒吸了一口涼氣,大皺眉頭道:“引魔之術?這算起時日,你和馬成二人隻能走到臨溪縣,怎麼會遇到他們?”耳先生拍拍萬鼎肩膀示意他支走眾人自去取藥,萬鼎咳嗽幾聲,對著眾孩童道:“阿又,帶他們快去村裏通知陳教頭和三位長老,請他們速來耳先生住處,還有過會兒我們大人有要事相商,你們通知完趕快各自回家去。”阿又帶著幾人應聲去了。